陀羅尼經典是漢傳密教陀羅尼信仰與碑刻相結合的產物,產于初唐,直到清朝,還有建筑活動,遍布中國廣闊的地區。陀羅尼經幢建筑,具有宗教信仰屬和碑刻屬于兩個特點。就宗教信仰而言,承載咒語的主題,反映思想信仰;就碑刻而言,它是中國碑刻中一種獨特的形式,具有自己獨特的外在形式和內在風格在文本內容上。我們長城石雕研究了中國漢傳密教信仰下的唐代至清末陀羅尼經幢以形制為中心,系統收集整理傳世文獻和出土報告中陀羅尼經棟的資料,揭示中國陀羅尼經典建筑的演變階段和特點。同時,特別注意其內部經典文章探討陀羅尼經典的經咒信仰、志文風格和建筑理念。
石雕經幢建筑是中國獨特的碑刻形式,也是佛教石刻中的一種,中國陀羅尼經幢石雕建筑的建設始于初唐,在后來的中國歷史上,盡管由于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域的繁榮程度不高,但整體上面還在繼續,直到清末,修建石雕經幢的寺院才逐漸增多。
然而,學術界長期以來對陀羅尼經幢的研究并不像大藏經、敦煌和黑水城以及房山石經等集中的密教文獻研究。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藏經、敦煌、黑水城等,陀羅尼經幢建筑缺乏信息和現有陀羅尼經幢建筑的信息過度分散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學術界國密教史的普遍影響所謂的純、雜密等劃分,導致陀羅尼經幢建筑的歷史不清晰造成的;另一方面,學術界長期認為陀羅尼經典建筑的內容是佛頂尊勝陀羅羅尼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咒主要是一樣的,沒有顯著研究價值的慣性學術誤導觀點。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中國陀羅尼經典的研究一直難有長足的發展。
中國學術界對經典建筑的研究誕生于清代碑刻學。清末碑刻學家葉昌熾通過經棟拓片的整理研究,在《語石》一書中專列經棟一節,討論經棟的種類、形狀、內容、字體特征、書寫格式等,也是清代乃至傳統學術研究的先例經典研究的大師影響深遠。隨后,日本學者松元文三郎在支那佛教遺物中中專專門列出了經棟研究一章,走在國外經典建筑研究的前列。20世紀,對石經幢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和考古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包括國內學者劉敦珍、梁思成、杜修均、嚴文儒、陳明達和日本學者村田治郎。他們對經典建筑的形狀和歷史起源有著詳細的討論。上述資料為現代石經幢廠家設計制作石經幢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價值。
原創文章,本文鏈接地址:http://www.2wfjd54.cn/news/show-1208767.html(手機端鏈接:http://www.2wfjd54.cn/mobile/news/show-120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