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刺激、知覺體驗、情感反應是心理學上感知的順序,公眾對于追求是一直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對石牌樓的審美觀不一樣,農村牌樓門頭藝術造型上的變化也是基于這種心理活動而發生的。隨著人們不斷對美感要求不斷提高,東方文化中的石牌坊牌樓由最初的簡單造型,逐漸增添了更多的藝術價值。

傳統古建門樓建筑體現了的傳統文化,同時,又延續、傳播、豐富了傳統文化,二者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勻。有著濃厚的農村石牌樓建筑文化傳統,農村石大門牌樓建筑是傳統建筑中分布面積、最廣的一種建筑形式。

湖北農村單門牌坊通常圓雕以底面接地,有左、右、前、后、上五個觀看方位,但存在一種特殊類型-“懸雕”,湖北武漢農村單門牌坊其接觸支撐面從前、后、左、右、上,五個方向選擇,與圓雕不同的是,其可看到底面。圓雕為多面雕刻,立體空間感最強烈,在剎尖、屋脊獸、抱鼓石蹲獸等的雕刻上應用較多。

為了追求裝飾效果,在現代村莊入口牌坊設計方案中,除了吉祥神獸雕刻以外,還有山水風景,這在普通的村門石牌坊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山水畫通常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文人的審美追求,常人則認為過雅而不悅其目,故而棄之。不論是生活富足還是失意,均可在山水之間物我兩忘,找到寄托。
實際上,無論是什么樣式的鄉村入口門樓,它都將建筑造型之美與雕刻、書法、文學等方面融合,極具審美價值的同時又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我國夏朝,人們以蛇為圖騰,燕子是商代人們的圖騰,是東部地區的一些的圖騰,龜是中部圖騰。到了后來,因為部落之間相互殘殺或吞并,原來部落的圖騰也進行了融合,形成一種集各種形象于一身的神靈動物,于是圖騰變成了人們的保護神以及吉祥物,雕刻在村門牌坊上面,就是寓意整個村莊受到身受的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