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藝術所表現的意境,主要還是追求一種“天然之趣”,一種自然清新、淡雅寧靜的情調,追求一種把自然環境與現實生活協調起來的境域。概括地來講,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建筑楹聯往往與文學和書法有關。檻聯的運用,有助于賞園者對明清建筑意境的發現,提升了明清建筑的品味,增強了明清建筑的美感內涵。

傳統的石牌坊,也被稱為石獅子,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出現,是古老文化的經典象征之一。除了文化價值外,它的設計也非常獨特,比如農村石牌坊的六大圖片樣式,其中包括“蒼龍躍鳳”、“龍鳳呈祥”、“虎頭牡丹”、“虎翼護石”、“神龍”和“護石”等。
農村牌樓有升華空間美化環境
運用古典元素進行的新農村牌樓進行設計,在視覺的感受上給人以沖擊力,在其農村牌樓的門頭和對聯設計中運用特色的藝術形式來進行藝術造型的設計,而且在色彩的選用,上主要運用顏色艷麗的紅色字體或者金色字體來進行設計,使其在視覺上熠熠生輝,美化了農村大門的外部空間環境,通過農村牌樓的設計在視覺上的展示,使農村牌樓的氛圍得到升華,而且有提亮整個外部環境的效果。

山西農村牌坊上的浮雕又稱為突雕、鏟花,在宋代也稱為剔雕或隱雕。浮雕是雕刻的基礎,通常是先按所需要的題材在原材料上進行鏟鑿,以逐層加深的形式形成凹凸畫面。它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一般來說,浮雕的空間構造可以是三維的立體形態,也可以兼備某種平面形態,既可以依附于某種載體,又可相對獨立地存在。

村口門樓上的動植物浮雕圖案在構圖的時候都會盡量避免物體之間的相互遮掩,通常采用“一字形”、“縱向”、“放射狀”的方式將畫面展開。近處的事物不一定大,遠處的事物也未必小,主要使用了傳統繪畫常用到的散點方式。
村口石牌樓雕刻技法設計-淺浮雕
我們長城石雕制作的新農村村口石牌樓大部分采用了淺浮雕的雕刻技法,經過較大幅度的形體壓縮植物的刻畫是單層次的,雕刻起位低,平面感較強。圖中各種植物在雕刻時采用繪畫的描繪手法,為了加強浮雕的依附性運用、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
在我國傳統的大門牌坊它是單組建筑群與城市空間的出入口,是兩者之間的聯系和過渡,是限定群體空間的節點在功能上不僅需要滿足通行、防御功能,更具有標識及界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