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在裹腳鞋不好買,支持老板”;
是“老娘百歲小腳懷孕能穿什么鞋,不易,這雙鞋是我買的”;
是“老太太的鞋太難找了,奶奶穿的很好看”……
還有一個特別悲催的評價,內容如下:
“鞋子很好!奶奶糊涂了,把鞋子藏在了被窩里,可惜穿了幾次就去世了,以后再也不能光顧這家店了。”
老太太為什么要把鞋子藏在被子底下?
除了食物、金銀首飾、房產證,是什么讓小腳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天,將一雙普通的鞋子藏在了床底下,藏在一個象征著平安的避難所里她?
心里難免酸酸的。
而正是在這些“三寸金蓮”的購買記錄中,我們得以一窺中國現存的一些纏足老人的畫像:
他們大多是80、90歲以上的人,從小就開始裹腳。 有的人可能經歷過戰爭,綁得不是很徹底,但也對腳的骨骼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以至于腳一輩子都不能超過20厘米。
他們走路不穩,因為他們的腳變形和扭曲了。 即便如此,他們每個人至少都有四五個孩子,肩負著諾達一家的重擔。
一些幸運的老人生下了好孩子,在她老了的時候給她買了一雙合腳的鞋子。
而那些沒有那么幸運的老人,可能在收入微薄的農村,在交通不便的山林,他們的子子孫孫可能都不理她。 他們還能照顧自己多災多難的腳嗎?
我們不敢想象他們的痛苦,
就像我們不敢想象一雙鞋有多重要一樣。
死而復生的“纏足襪”
說起纏足,恐怕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
纏足至少占50%的恐懼,是從小害怕被提醒舊社會的殘酷。
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這種陋習始于北宋中后期,盛行于南宋。
宋代皇室和上流社會最先開始纏足,除清朝外,歷代統治者也極力推崇纏足這一陋習。
例如纏足在元代繼續向瘦身方向發展,明代纏足更為流行,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
“三寸金蓮”要求腳不僅要小到三寸,還要拱起。 想象一下,把你的腳趾掰斷,壓在腳底下,讓你的腳自然長成高跟鞋。 這不是正常的殘疾嗎?
作為這種審美潮流的犧牲品,女性從四五歲起就不得不用布緊緊地裹住腳,使畸形變小,直到成年骨骼定形后才能解開布。 也有終生纏足的,一輩子也解不開這束縛帶。
·《白鹿原》白靈纏腳被攔
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滿足一種古怪的性欲。
從歷史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窺見這種性壓迫。
據說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纏足的女人。 為博得南唐皇后李煜的寵愛,她用布裹腳,使腳彎成月牙形。 她穿著白襪子在荷花中翩翩起舞,因此被稱為“三寸金蓮”。
受此啟發,那些士大夫們覺得女人的腳小得拿不住,好好玩啊!
由于足小,走起路來優雅而抽搐,也能讓男人浮想聯翩,可以“白天欣賞,晚上玩耍”。
國內外一些學者從生理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 一個結論是,女性纏足后,要想正常站立行走,腿部和骨盆的肌肉需要經常繃緊。 感覺就像和處女做愛。
在這個封建時代的性壓迫下,這些女性的勞動力幾乎絕跡。 走不了遠路,干不了重活,再多走兩步,就會步履蹣跚,鮮血淋漓。
失去勞動力后,這些飽受摧殘的婦女的身體活動范圍被完全限制,社會空間縮小,封建道德從此被異化。
所以封建統治者認為女子纏足更能守貞節。
因此,失去了經濟地位后,他們就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自尊,淪為一種附屬品,完全淪為一種“玩物”。
·博主@臺灣達人秀努力挽回
當纏足在 1912 年最終在制度上被廢除時,這并不意味著痛苦已經結束。
就像電影《二十二歲》中的女人們迫不及待的道歉一樣,小腳老人也沒有想到懷孕能穿什么鞋,當新時代來臨的時候,她們會卷入歷史的洪流,從時代中消失.
從1949年到2023年,時代更迭數次,時尚輪回數次。
從高跟鞋到小皮鞋,從小白鞋到運動鞋,產品頁面五花八門,他們的需求都被排除在外。
2018年的一份報告稱,在福建泉州某鎮,小腳老人的數量已經從120人下降到20多人,現在還會更少,全國可能有幾萬人。
·取名“最后的小腳丫”
但它們確實存在。
專門記錄小腳女性的攝影師劉宗勛經常遇到很多小腳老人不讓拍照的情況。
他們的腳是時代的傷痕。
老人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很奇怪,很不好看,盡管他們無法忍受這種陌生感。
然而,在這群小腳老人避而不談痛的時候,有人試圖美化小腳,想象“三寸金蓮”的美。
在淘寶上,有人買小腳鞋,評論說“上次買的是中號,這次只買小號,太小了”。
下面這群人不理解她:
我買的太小了,這是給人戴的嗎? 你要迫害人嗎?
小尼瑪,歪門邪道!
不僅如此,二手平臺上還有一些不法商家在銷售包括“三寸金蓮”鞋在內的纏足襪等產品,并已售出多款產品。
這些鞋襪款式各異,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一雙纏足專用襪售價299元一雙,纏足拱底鞋和睡鞋200元一雙,而最貴的“三寸金蓮”繡花純手工纏足鞋按需定制,售價1580元一雙。
最重要的是真的有人發圖評測。
這種文化逆流,著實讓人不寒而栗。
當那些老人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舊社會帶來的終生折磨,一生都在為一雙合腳的鞋而奔波的時候,有這樣一群人包裹著他們的首先繞過自己。
知乎上有個問題,就是“有沒有符合現代審美的纏足后的腳圖?”
答案是不。
設計/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