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上海番禺聯合楊對榮老師發布了“老楊對榮照片故事系列”。 通過楊先生的照片,我們可以從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角度,看到番禺、廣州乃至全省的變化。 開業以來的變化。
祝賀山東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拍攝楊對榮老師紀錄片《我把時間借給老照片》,被行業電視臺評為“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最佳作品中國電視協會委員會獎(銀獎)。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紀錄片介紹!
《鄉村中秋節》
(攝于1984年元旦村頭牌坊圖片,現攝于芳村區龍潭村)
1984年元旦,我到村里采訪農民過年。 來到龍潭村,正好有海珠梁鄉的農民兄弟來探望。 改革開放第五個年頭,農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只見他們扛著燒鵝,手執數萬支鞭炮,舞獅在鼓聲中步入牌樓。 我忍不住興奮地拍下了這難得一見的景象。 時隔34年仍歷歷在目,農民兄弟就是這樣過端午節的!
《同齡國慶聚會》
(攝于1984年元旦,現荔灣區龍潭村)
1984年元旦,到新交區龍潭鄉采風。 村長何立干先生告訴我,他在華中師范大學當老師的女兒請來了同村的六位與他同齡的老朋友。 于是我約好了他們在村頭的牌樓見面。 其中工人、農民、班主任、技術人員和個體戶6人,港澳同胞1人,均與建國同齡。 春節,我下了摩托車,回到了村子里。 我不禁喜出望外……我不失時機地離開了這珍貴的握手。
“種花致富”
(1984年春攝村頭牌坊圖片,現荔灣區龍潭村)
南京近郊新交區龍潭鄉的青年農民黃家樂。 他的母親曾是澳門口岸的工作人員。 改革開放之初,他借回鄉探親之機帶回一株臺灣小杜鵑。 該花卉品種一年可開花數次,花期長且可控,成為市場熱銷產品。 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花場,推廣品種,每年都接待全省各地客商前來訂購花苗。 現在上海大溪馬路和高早橋種植的各種顏色的杜鵑花,就是他不斷推廣、擴大和改良的品種。 圖為黃家樂(前)在自己的花田里挑選苗木。
“國百雞宴”
(1980年攝于荔灣區龍潭村)
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元宵節,村里擺龍舟飯,看完龍舟就大快朵頤。 無雞不成宴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了統一的共識,所以才出現了照片中的景色。
“我村報道了!”
(攝于1982年11月,廣東省文昌縣火山窯遺址石頭村)
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出現了很多新事物,但很少有人能夠報道。 這是因為信息傳播相對落后,普通人只能通過看報和聽廣播來獲取最新信息。 這是村里的一件喜事。 村民們看到報紙上同村的消息,不禁喜出望外!
本系列所有照片版權歸楊對榮所有。
回復關鍵詞“楊對容”查看“楊對容舊照故事系列”
如果你有舊照片
如果你有天河故事
如果你有新的想法
如果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