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北緣的中部,有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仁壽。 事實上,許多旅行者知道仁壽是因為它是中國柚子的故鄉。 這個縣城就像一塊寶地。
為什么我稱它為寶藏之地? 因仁壽縣境內藏有200多處摩崖石刻,石刻數量已達10萬多塊。 其中,石窟造像9組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余處。
在眾多的石窟雕刻中,最著名的當屬毗盧洞中晚唐造像精品紫竹觀音和八廟臥佛中晚唐右側臥佛。庭院。 因為這次旅行到達仁壽時,毗盧洞正在修繕,錯過了紫竹觀音。 幸運的是,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臥佛。 這也是一個驚喜。
晉代臥佛位于仁壽、遂寧、樂至三縣交界的灞橋鎮。 由于地處偏遠,大部分游客都想自駕、包車或騎摩托車來此。 到達。 臥佛寺所在之處,山深水秀,松柏蒼翠。 它看起來越來越微型,就像世外桃源。
回顧臥佛寺的歷史,始建于唐開元十一年,至北宋時才逐漸停工。 可以說,唐宋時期的臥佛寺規模非常大,而且還有配套的小寺廟。
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風化等諸多因素,現在的臥佛寺規模很小,但僅一尊明代佛像就足以讓我嘆為觀止。
這就是景區內布光獨特、構思新穎的《釋迦牟尼涅盤圖》。 雖然之前在張掖看過臥佛,但是臥佛院里的臥佛很有特色。 其余臥佛均臥于兩側,唯此《涅槃圖》臥于右側。 以其完好程度和建造年代,成為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四肢左臥佛像。 因此,其地位甚至可以與世界上最大的彌勒坐佛成都大佛相媲美。
整個涅盤地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上部是釋迦牟尼涅盤前的說法圖。 中間是釋迦牟尼。 人物都呈現出恭敬的風度。
下圖就是著名的《釋迦牟尼涅盤圖》。 整個涅槃圖以一尊臥佛為主,全長23米。 臥佛頭兩側精雕細琢金鋼護身。 臥佛頭部雕刻著侍從般的弟子,腳部雕刻著威猛的武士陀羅尼經幢,與腦中的金鋼異曲同工。
而且如果從遠處看,總覺得中間的臥佛造型有點腫,看著有點不舒服。 這可能是民間造像所缺乏的一些總體規劃。 其實從整體上看,整個畫面的精雕細琢非常細膩,很像呈現釋迦牟尼涅盤時超越一切的情景。
在臥佛的右手下方,還可以看到一塊石刻,是禮部都督劉以鳳和表弟永娟巡游臥佛院時題寫的文章。 涅槃圖下方是一個規模比較小的佛經故事。
臥佛旁的崖壁上,有清代所建石窟40余座陀羅尼經幢,其中最經典的當屬34窟。 正中可見地藏、日光、月光四大上師。 石刻有濃濃的明代風格。不過個人比較喜歡飛天塔和寶喜因陀羅尼塔的淺圓雕。
總的來說,在規模上,仁壽臥佛寺自然比不上張掖敦煌、龍門石窟。 后來,隨著中國唯一的一側臥佛和唐代最大的臥佛,容縣臥佛院在中國石窟界有著不同的地位,也是文化旅游的寶庫戀人。
仁壽臥佛寺旅游小貼士:
由于游人不多,仁壽臥佛寺規模較小,配套的旅游設施很少。 如果想到達,建議在容縣市區內自駕或乘坐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