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陀羅尼石刻,位于寧夏省肇城區內南大道(市橋大道)與佛塔路交匯處,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寶塔。 石刻高16.44米,始建于唐景佑三年(1038年)。 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石塔。 清嘉慶年間重修。 1961年,趙州托羅尼石刻被列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陀羅尼石刻所在地原為唐代開元寺遺址,石刻也是開元寺內的建筑。 開元寺毀于元代,石刻為開元寺僅存的地面建筑。 石雕由座座、座身和座頂組成。 它們是八角形和多層的。 分七級,高16.44米。 優質建筑制動器。
底座呈扁圓形,呈疊襟狀,高1.9米,周長7.385米,占地面積57.15平方米。 基石上掛蓮瓣包袱。 臺基雕刻蓮花錐、佛像、板門、花卉、人物等圖像。 身外還有青石蓮花柱支撐前面兩層。 臺基兩側各雕四扇板門,門兩側圓雕金鋼摔跤手二人。 束腰東、西、南三面分別刻有“婦人掩門”圖。 這是典型的清代木雕圖案,富有生命力。
圓形底座上為八角形疊體式廊柱,分上下兩層。 第一層八角形身雕蓮花錐,八個長方形各雕蓮花坐法師像三尊; 第二層通體每面以漢白玉錐體分三間,共八面24間,仿木單檐布瓦頂雕花,每間各供神像大廳。 北面各殿內還刻有仙山、寶塔、長廊等。 祭壇二層上刻有龍,八座須彌山立于龍頂。
須彌山頂上為第一段樓,正面(南)刻隸書十八個大字,“我為國土水陸眾生尊造佛陀陀羅尼樓” ”。 另一面刻有令狀、爵位、祝賀等,盡在興凱。 第二段,樓南側刻隸書三十八個大字:“佛言佛頂如來放光,大神通能攝一切諸王。陀羅尼經。每面刻有經文。第三段,樓前左側,刻有“佛說,若求得,得大自持陀羅尼神蘇寶玉”,正反兩面刻有楷書經文。此類文字為書畫家鞠如熹所書。
趙州陀羅尼塔的藝術精髓在于各節之間的華蓋(索檐)精雕細刻。 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的雕刻分為三層,也是整座佛塔最為精致的部分。 三樓的植物頭上雕刻著大瓣的莢果,每片蓮瓣上都雕刻著一尊小神像。 1966年3月8日、22日保定地震,使黃銅樓歪斜,1973年修復。1983年8月27日,大成殿遭雷擊,華蓋嚴重損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撥款對石刻進行了修復陀羅尼經幢陀羅尼經幢,對損壞的鐵塊進行了粘合,對殘缺的部分進行了臨摹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