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入門級的表迷還是資深玩家,我們都未必能完全了解機械表的機芯結構。 在美國,有一個熱心的、非常佛系的網絡大神。 他用自己的專業精神,發表了《觀察》一文。 文中有近百個機芯基本結構的3D模型,從發條系統到垂直系統、傳動輪系等,詳細講解機芯的運作原理。
對機芯結構知之甚少? 現在除了讓你用看,還可以自己操作和測試。
制作了近百個機芯零件的3D互動模型來說明機芯的運作原理,并發表在他的個人網站.ski.到達瀏覽
文章分為幾個部分,從開頭的概述開始,然后一一講解機械表的幾個重要部分,包括動力、齒輪、擺輪、擒縱機構、底板、日期顯示和表冠裝置的工作原理,自動上鏈系統等,每個零件都動態顯示文字和不同的零件型號。 這個3D模型包括“比較大”和“正常可見”,比如傳動系的蝸桿排列,螺母鎖緊的夾板,如果你沒有真正拆開過機芯,你可能不知道。 比如發條盒的止回彈簧,或者由四部分組成的紅寶石軸承和避震器等等,幾乎一個基本機芯的所有零件都有介紹,非常完整和詳細。
最重要的是,本文所有模型均可交互操作,360度無死角翻轉,自由拖動,運動速度可調,保證你看懂為止。 堪稱最具互動性的掛鐘教材。
幾乎本文中的每一個模型都可以進行操作和交互,包括拖拽播放、調整速度等效果,并且可以360度翻轉。
日期盤和表冠龍芯的表盤結構是如何與機芯的蝸輪連接的? 可以從可移動模型中獲得答案。
基本機芯的每一部分幾乎都缺失,就連隱藏在夾板下的主發條止回簧也單獨引入。
我想知道所謂的游絲的收縮和擴張是什么樣子的(雖然至少有18000次振動,動態視力誰看得清楚)? 日期更改機制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日期窗口會有一段時間的“翻白眼”)?
對于鐘表收藏家來說,無論是將中級手表視為日常配飾還是收藏品,仔細分析手表的結構似乎都不是絕對必要的; 而當你嘗試去了解其精巧的運作時,你一定會贊嘆腕表的結構如此精巧神奇,即使是那些部件被添加了更復雜的功能或進行了細致的打磨。 這種投入其中的時間和精力,恰如文章作者的心情。 想必這就是所謂的對掛鐘的熱情和熱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