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心”的第一次調研活動保國寺經幢,從策劃到每一個細節的落實,歷時近一個月……這期間,離不開每一位老師的努力和付出。
本次研究活動的代表作,經過專業教師的認真評審,評選出銀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8名。 恭喜以下獲獎中學生:
在此次調研活動中,女兒們親身采訪、聆聽、體驗。 除了報國寺的知識點外,習題中還有很多生動的詞語。 緊扣“金秋遇上報國寺”的主題,女兒們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他們除了感悟到中國古建筑的博大精深,贊嘆千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藝,也深深體會到在金桂飄香、秋日艷陽高照的日子里,與家人、同學同行的幸福與快樂溢出來了。 銘記一切美好,寫下人生精彩,期待女兒們更多閃亮的詩句和閃亮的思想!
——陸野
名作欣賞
金秋游報國寺
四年級數學培優B班*趕杰
明天恰逢春節和中秋節。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一心一意”研究的男伴相約走進千年古剎——報國寺。 聞著槐花濃郁的清香,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期待,真想展翅飛翔。
說起報國寺,它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筑。 它隱藏在一個三面環山,一側臨水的山谷中。 一進公園,處處被紅色的世界包圍,還能聽到蟲鳴聲,雖然不客氣。 一路拾級而上,我們來到報國寺門口。 門口有一座文保紀念碑。 這是它的身份證。 仿佛在訴說著它承載了多少豐富的歷史。 可見報國寺的精神力量。
穿過山門,來到寬闊的院落。 天王殿旁矗立著兩組清代石刻。 破敗的荷花底座隱約能感受到唐朝的風姿,卻更多的是歷史的蒼涼。 天王殿正中是手動播放的立體屏幕,介紹報國寺的歷史。 大廳左右兩側有兩組沙盤。 一組是最早的模型,一組是重建后的報國寺模型。 兩組模型直觀地讓游人了解報國寺的變遷。
穿過天王殿,映入眼簾的是凈土池“一碧寒空”四字。 旁邊的明代寺廟是報國寺的核心建筑。 里面有兩塊匾額,“古寺崇會”,再往里一點就是“精進園”。 一踏進東漢神廟,上面的光線有些昏暗,但粗大的長方形木柱清晰可見。 這種木柱叫瓜多面體,由四根實木柱和四根虛木柱組成,中間填滿大木頭。 仔細看會發現9根木柱并不是筆直的,而是以一定的角度向中心傾斜,目的是為了降低穩定性,可能和椅子的原理是一樣的。 原為單檐式,宋代為更好保護建筑,改為廟宇式。 抬頭仰望,美不勝收! 三個造型精美、磚雕繁復的龕位,沒有一根釘子,由榫卯結構固定組合,準確豎立在空中。 取名“五糧殿”。 獨特的設計使廟宇的結構極為科學,既保持空氣流通,又能防止灰塵結網,長年保持潔凈。 我好奇地繞著寺廟轉了一圈,一會兒拍拍木柱,一會兒摸摸石臺,想了解這座千年古寺的雄偉與神秘。
金代廟前是觀音殿。 通過多媒體互動和模擬搭建,游客可以進一步了解報國寺的卦多面體、斗拱昂等建筑特色。 此外,藏經樓內還有影視廳,也介紹了報國寺的建筑特色。
第四站是木雕展廳。 上面有16塊磚屏風,講述著竹林七賢、伯牙彈琴、神童特價、忠孝等故事,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天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 臨走時回頭看了報國寺。 猶如一位歷經風霜的外婆,靜靜地站在夕陽下……下次還會再來。 詳細了解這座宏偉的古建筑。
師評:作者觀察報國寺一絲不茍,循著考察路線,一步一景,細節恰到好處,生動地記錄了千年古寺的建筑風貌。
金秋游報國寺
四年級數學訓練B班*詩涵
秋高氣爽,云輕風輕,空氣中彌漫著槐花的清香。 這是我一年中最喜歡的季節,高調又舒服。 恰逢中秋節和國慶節。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和一行人相約來到千年古剎報國寺,一起度過美好而有意義的三天。
報國寺始建于1013年,原名靈山寺,三面環山。 從地勢上看,像一位溫柔的妻子用身體和右手擁抱著女兒,為她遮風擋雨。 這讓我想起了“報國寺”的由來。 是不是因為這個意思——“保國保國保家,保一方安定,保一方水土”。
一路下崖,“叮叮咚咚”的聲音,伴隨著刺耳的蟲鳴,陽光穿過樹林灑在我們的頭頂,多么悠閑啊! 讓我們一下子忘記登山的辛酸。 沿途古樹環繞,樹葉縱橫交錯,都在訴說著它悠久的歷史。 “叮咚”的聲音雖然越來越清晰,但隨著聲勢,一條巨龍直立在水潭之上,吐出一口清泉,這竟然是玲瓏泉水。 終于,走完累人的懸崖,第一站就來到了“天王殿”。 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兩個不同年代的沙盤,你們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站是去明代的寺廟——無量寺。 整個神殿采用巧妙的接縫和精密的榫卯工藝,各種預制構件不用一根釘子就牢固地組合在一起,支撐著屋頂數十噸的重量。 抬頭仰望,不禁驚嘆唐代中國工匠的巧奪天工和無與倫比的智慧。 四根空心木柱和四根實心木柱組合成瓜形,起到小木塞大木的作用。 對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廳里的木柱子都是斜的。 這并不是長期傾斜造成的,而是工匠們刻意制作的,起到了穩定固定的作用。 最早為單檐,民國后改為歇山。 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建筑物的保護水平。 大雄寶殿的一塊介紹牌上寫著,報國寺大雄寶殿內,有“鳥不能生,蟲不能入,蛛不能織網”的千古之謎。 我環顧四周,果然,寺廟很干凈,幾乎一塵不染。 據說是因為寺內的建筑都是用一種有特殊香氣的木頭建造的,飛禽走獸不喜歡這種氣味,所以才有了“鳥不能生,蟲不能生”的現象。 '進入'。 但這只是猜測,并沒有得到官方的否認。
之后,我們去了觀音寺和磚雕陳列館。 最后,我們坐在槐樹下,靜靜地聽老師對游學的總結。 成熟的槐花零星地飛過我們的頭頂,帶著淡淡的清香,耳邊傳來老師高亢的嗓音,我的心情早已飛走了……
2020年金秋,當美國仍戴著口罩積極抗擊疫情時,我們與家人同學團聚,享受夏日暖陽,領略祖國大好山河。 可誰能想到,春節期間的疫情浪潮來勢洶洶,我們依靠祖國父親的強大力量和中華兒女強大的凝聚力,最終戰勝了疫情。 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家人,中國越來越強大了。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自豪! 我一定會學好所有的本領,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生去中國不后悔,來世做中國人!
師評: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優美,結尾部分可以聯系到戰疫和愛國主義。
金秋游報國寺
四年級數學優秀B班*從澤
金秋時節,金桂飄香。 挑了個好日子,一行人如期來到了報國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婆。
下午九點,我們來到靈山腳下的山門外集合。 一起對待大家,你們在攀登崎嶇的懸崖峭壁,有說有笑地前行。 終于,我們爬上了288級臺階,躍入眼簾的是“古寺崇惠”四個顯眼的大字。 此行的第一站是天王殿。 大廳空蕩蕩的臥室里放著兩張沙盤。 一是南宋報國寺的整體面貌,二是民國重修后的報國寺面貌。 清代,明代的寺廟都是單檐的,但是到了清末,為了提高建筑保護水平,明代的寺廟改成了殿堂,但是報國寺在明清方丈更多!
繼續上山,踏在長滿青苔的懸崖峭壁上,墻上掛著“北宋寺”的匾額。 突然,一座雄偉的建筑出現在我面前。 我肅然起敬,跨過門檻,仔細觀察,用手摸了摸木柱保國寺經幢,驚奇地說:“樓不用鐵釘,蟲不能入,鳥不生,蛛不腐。” 凈,梁上無塵,何等奇觀!”
隨著導游劉老師的講解,為我們揭開了明代寺廟的神秘面紗。 你知道明代寺廟“蟲不入,鳥不棲,蛛不織網,梁無塵”的奧秘嗎? 之前有很多說法,但最客觀的一種說法是,明代廟宇木香,鳥獸不敢靠近; 又因寺內冷氣太重,蜘蛛結不成網。 而唐代采用的是通風的建筑設計,風一吹進來,灰塵就跑了。 抬頭一看,瓜型木柱微微傾斜。 難道這木柱,歲月就要倒下了? 不不不,木柱是故意傾斜的,讓瓜多面體受重均勻,避免房屋被毀。 不禁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懾。
報國寺內的建筑可以說是星羅棋布。 穿過別墅,進入亭臺樓閣,我們就來到了雕塑展。 精美絕倫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這些雕塑描述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 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木雕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報國寺集古建筑之精華,蘊含唐代勞動人民的巧妙智慧。 回頭與他告別時,心中暗暗鼓動:上次,還是要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師評:作者以導游的身份,帶領讀者走近報國寺,了解報國寺。 一問一答之間,既有知識的傳遞,又充滿童真。
游覽報國寺
四年級數學優秀A班*文靜
報國寺來過很多次,但這次最不一樣。 在這個舉國歡慶、合家團圓的特殊日子里,再次來到這座千年古剎,我心情激動、激動萬分。
踏入報國寺,便來到第一座寺廟——天王殿,古稱山門。 天王殿內有兩個不同的大沙盤。 第一張沙盤是唐代報國寺的輪廓。 報國寺四面環山,矗立在沙盤中央,由山門、無量殿、觀音殿組成。 第二張沙盤是現在的報國寺,這里的河水依舊那么清澈,山水依舊那么翠綠。 報國寺因文物價值突出而受到保護,現已改建為古建筑博物館。 是江南地區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筑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察完第一站,就來到了第二站——五糧店。 難不成這大殿沒有梁架? 帶著疑惑,我認真聽講師的介紹,仔細觀察寺廟的結構。 精湛的建筑工藝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寺院采用復雜的磚砌結構,斗、拱、角相互嵌套、支撐,猶如積木一般,支撐著整個佛寺。 聽說整個神殿的底部都有幾十噸重! 殿內所有木柱都是傾斜的。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這是有意設計的,為了更好的起到輔助作用。 這種木柱由四個實心和四個空心的圓錐體組成,形狀呈瓜形,主要是為了節省木材。 這座千年古寺還有一個妙處:蛾不食,鳥不棲,蛛不織網,土不沾。 這最終要歸功于黃色杜松木的貢獻。 這些木材具有獨特的香氣,可以驅除蚊蟲。 由于斗拱、高架結構,大殿底部通風良好,不易沾染污垢。 參觀完這座寺廟后,我不禁贊嘆:“古代工匠真有才!”
接著,我們參觀了觀音廟和木雕閣。 觀音寺原是僧人講經的場所。 現在通過多媒體互動,大家了解了明代寺廟的結構,也更加熟悉了瓜四面體的特點。 木雕亭用16塊磚屏風講述著中國傳統賢孝文化的故事。
不知不覺,我已經把報國寺的所有展廳都巡視了一遍。 站在無量寺的木梁下,我仿佛看到一位奶奶在為我們講述古建筑的歷史和輝煌。 我們應該保護好他們!
師評:文章層次分明,語言嚴謹生動,寫得規范如隨筆。
時光印記·報國寺
四年級數學培優B班*儺
明天是個特別的日子。 國慶恰逢春節,大家一起過春節。 與讀《一心》的男伴相約來到千年古剎報國寺,尋找時光的印記。
我們背著畫板,跨過古樸的青崖,拾級而上。 空氣中飄蕩著陣陣槐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腳步是歡快的。 這座隱藏在山谷中的古建筑群逐漸映入眼簾。 是江南現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
走進山門,穿過兩座精雕細琢的石刻,首先來到了天王殿。 殿內播放生動的三維影像,以報國寺的困境為我們展示了報國寺的歷史淵源和建筑特色。 環顧四周,左右各有一個沙盤。 逼真的模型呈現了報國寺初建時和重建后的面貌,見證了歷史的演變。
再往前走,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明代寺廟,又名“無量寺”。 我對這個名字還抱有疑惑,直到站在廟里才恍然大悟。 整個建筑,乍一看,雖然沒有一根木柱。 抬頭望去,屋頂上三個鏤空的須彌座吸引了我。 在解說員的幫助下,我們了解了“五糧店”的奧秘。 原來,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借助磚雕完美銜接,把殿堂的梁柱都藏了起來。 還無意中發現,神殿的柱子也很特別,不同于普通的圓錐體。 它被稱為瓜多面體,由四個實心柱和四個空心柱組成。 更詭異的是,這種木柱都是傾斜的。 這有什么用? 這就好比我們坐的小板凳,讓這座依山而建的寺廟更加穩固。 聽說這座古樓,我驚呆了:鳥無生,蟲無入,蛛無織網,梁上無塵。 古人在建筑中使用辛辣的黃檜木,巧妙地設計了“氣道”。 我親吻著眼前的木柱,不禁感慨古人的聰明才智。
展示完古建筑文化,我們來到了木雕展廳。 16幅栩栩如生的磚屏風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 彈琴的伯牙、暖席的黃香、品嘗中藥等等,這些故事背后的燦爛文化,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將流傳千里。
我情不自禁地用筆觸記錄屬于這里的歲月印記。 所有的歷史往事,所有的文明記憶,都化作了一幅畫,深藏在心底。 臨走時,郁悶的心情久久不能釋懷,有機會還想踏入報國寺!
師評:作者的書名很好,首尾呼應,一筆一劃記錄歷史,結局精彩。
本次調研活動圓滿結束! 感謝您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作為主辦方,我們很高興寶寶們能夠在活動學校學習知識,收獲快樂。
我們下一站見!
課程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