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的滴答聲,放下過去,迎來未來。 妙針聯通告別今天,邁向今天。 為什么時鐘能準確報時? 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制造鐘表作為計時工具的? 1 小時 1 分 1 秒是多長時間? 一秒鐘我們能做什么? 一連串關于時間的疑惑 武昌市實驗中學二(三)大指大隊的兒子們,在“鐘表上的物理”實踐活動中不斷摸索……
兒子們自己通過查閱和收集通訊資料了解了掛鐘的歷史。 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據日出日落的自然現象推算時間。 起初,人們用太陽影子的長度來確定時間,稱為“渾天儀”。 但這些方法最大的缺點是晴天和雨天都很難進行。 后來人們用“沙漏”、“沙漏”和火繩槍來計時,但標出的時間不夠準確。 1386年,世界上第一臺錘子鐘在法國誕生。 這種鐘只有秒針和時針,每晚相差十多分鐘。 因為成本太高,只有寺院才能使用。 但是,科學家和鐘表工匠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斷的實踐,研制出了各種計時越來越準確的鐘表。 按振動原理可分為低頻機械振動的掛鐘,如擺鐘、擺鐘等; 高頻電磁振蕩和石英振蕩的掛鐘,如步進電鐘、石英掛鐘等; 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如機械鬧鐘、自動、萬年歷、雙歷、發條等機械表; 機電式,如電擺鐘、電表針掛鐘等; 電子類,如表針電子掛鐘、音叉電子掛鐘、模擬和數字顯示石英電子掛鐘等。
通過觀察、探索和實踐,孩子對時間的認識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 尤其是通過對“秒”的體驗,在女兒們的心目中,“秒”不再是具體的,而是與自己的某個動作相關聯的抽象的、物化的時間概念。 有的朋友說我可以拍手一秒,我可以拍照。 有朋友說我一分鐘可以跳繩65次,一小時可以跳3900次。 有朋友說看一部動漫要1小時30分鐘。 有朋友說,我用魔尺拼一個球,用了14秒……孩子們用圖片、物理小報、物理日記記錄了這次實踐活動的收獲。
探索時鐘的旅程雖然結束了,但女兒們的思考還在繼續,思維在碰撞數學鐘表小報,思維在提升。 新的征程為我們的語言學習指明了方向數學鐘表小報,讓我們在體育實踐和探索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