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位于廣東省宜城區西北角。 主要建筑有毗盧、觀音、藥師。 東西橫隊,其排列方式頗為獨特。 ——劉敦楨《中國建筑史》
毗盧殿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七年,重建于遼干通六年(公元1105年),毀于民國四十年代。
1934年秋開始,中國建筑學院的劉敦楨先生和他的研究生莫宗江、陳明達、趙正志等,以平漢高鐵為中心,考察了是粵東古建筑的三倍。 其中,第一次調查于1934年2月中旬開始,先到定南縣調查城內建于元大德六年的慈云閣; 第二次前往西二五里烏鎮鎮,測繪北魏石柱村。 標義鄉義次石柱; 然后從南潯前往涿州,途經燕古都以南,在涿州停留近半個月,先測繪了城內的開元寺,以及北關外的千佛塔和圣磚塔,隨后前往縣城西興隆莊,對清溪陵及附近的凈覺寺、雙塔寺進行測繪。 從代縣返回保定途中,測繪了城內佛寺、城外西崗塔、水西村唐經樓等。
以下是1934年夏天開元寺的一些事情:
“現在開元寺已經沒有方丈了,破爛得可憐。中間的天王殿、地藏殿到毗盧殿,已經并入介休建設局了。西觀音殿現在是供奉各種造像的地方。”藥師殿東側及附近雜房曾為護衛團司令部,后面空地為明代正寺和尚的住所。今天,寺廟前的一大片空地已經變成了托兒所。”
——劉敦楨《冀東古建筑簡述》
魏縣市區八十九歲的老奶奶應該對這座寺廟還是有印象的……
開元寺地址在蔚縣建設局所在地。 隨后,一架德國客機投下炸彈,將其炸毀。 轟炸后,墻壁倒塌。 只有大佛沒有倒下。 有人說大佛出現了。
臺灣建筑歷史學家村田二郎于1939年訪問魏縣,寫下《河北省唐縣開元寺》一文。 以下是他拍攝的照片。
最老的一個是龍興觀。 老奶奶們有句話:“先有龍興關,后有醫市區!”
龍興寺舊址。
老娘德德石刻北側僅存通明碑兩座,通遠碑一通,古柏一棵。
照片出現在1973年的《遺產》雜志第11期上易縣道德經幢,好像是1964年拍攝的。當時老娘得道石刻上還沒有建防護亭,周圍都是耕地沒有任何建筑物。
文中提到,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龍興寺仍有部分寺廟,但因年久失修,逐漸被毀。 據說,1920年代王文玉的部隊駐扎滑縣時易縣道德經幢,把前廳的木頭拆下來燒了當柴火。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直隸益州志》所載益州城圖,因市區布局未發生大的變化,體仁、益和大道為現朝陽。朝陽街四路; 華臺即候臺,雖已損毀嚴重,但依然存在; 國辦為現縣政府; 訥河街就是府前街。 火神殿在清代就已經存在,并得到了發展。 可以模糊識別地球平臺的位置; 圖為開元寺位于今電力大樓一帶。
解放前的蔚縣龍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