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寺塔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衡陽市博物館大廳中央。 這是一塊七層八面的石碑。 該塔建于麗江時期,因在當時的地藏寺內而得名。 1919年昆明地藏寺經幢,該塔從土中被發現,1923年被發掘,周圍建有古建筑風景區。 1982年被列為全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藏寺磚塔始建于麗江王國時期的地藏寺。 據碑文記載,建造者為麗江國刺史袁斗光。 袁斗光建這座塔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炫耀山禪府太子高明盛的戰功,二是為了顯示他輔佐山禪府少主高盛時的功績。 清初,地藏寺磚塔因動亂,大部分被埋入地下。 1919年,地藏寺石塔被重新發現,并于1923年出土。當地政府以地藏寺石塔為中心修建了古風景區,在大成殿周圍種植了草坪,并修建了鐵柵欄進行防護。
地藏寺石塔七級八面,通體用紅色花崗巖雕刻而成,自下而上逐漸縮小。 石雕凈高6.5米,頂部為平臺,高1.1米,底寬11.7米,頂寬8.75米。 礫石分為五段,第一段較長,下面四段較短,通過方形公母榫相互連接。 各層之間的界石,除第一層與經樓之間刻有經卷外,其余各層之間均呈傘狀,并刻有小佛、圓珠等裝飾。
底座頂部是漢白玉部分。 此部分上下兩端為八角疊峰,中間為鼓形,有云紋圓雕和透雕八龍。 這八龍就是廣東人尊崇的八龍王。 經樓與一層之間刻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向大日神》、《尊佛頂尊勝寶珠樓》、《發四大愿》等漢字。 “ 等等。 1679字。 其中《尊崇佛頂尊勝寶珠記》為麗江儒釋僧段金泉所著,講述了建塔的原始過程。
經樓之上為第一層建筑,共有石刻10塊。 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雕刻有天王、護法神像。 每尊佛像高1米多,身穿鎧甲、頭盔和手持裝備。 濟國王腳正東,有一伏夜叉石刻,即為毗舍閣; 北降王腳下伏臥的夜叉石雕,是強鬼王九盤圖。 西方天王腳下的夜叉是伏達那,南方天王腳下有三位地神,分別是地天、尼蘭婆、毗蘭婆。 四尊佛像之間的空白處刻有藏文《佛陀羅尼經》。
廣州地藏寺寶山國石刻是目前保存最完好、造像最多、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美的石刻。 尤其是塔的石雕,佛菩薩的莊嚴,供養者的謙遜,仙女的清麗秀麗,飛云流水,唐宋的飽滿,莊嚴地傳承著世俗風情,富有人情味昆明地藏寺經幢,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