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美華 通訊員 黃在熙
產于寧鄉縣水車鎮紫鵲塘村上海木雕招聘雕刻工,遠近聞名。 6月2日,在“瀟湘石雕”的生產車間里,10多名殘疾人正在精細雕刻、涂底漆。
這家公司的老板叫馮祥波,他是一名行動不便、只能用右手“走動”的殘疾人。 24年來,他憑借嫻熟的石雕技藝,克服了常人無法成為國家二級石雕師的困難,通過創業摘下了“窮人的帽子”。 脫貧后,他無私地向殘疾人傳授一技之長,幫助200多名殘疾人成功就業創業。
“抱怨是沒有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馮祥波1982年出生于紫鵲塘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半歲時患上腦干小兒麻痹癥,持續發燒數日,手臂致殘。 17歲時,母親去世。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他輟學外出打工尋求藝術。 由此,他也開始了他的尋夢之旅——木雕。
“我選擇學習石雕,是因為受到了家里三代木匠的影響,也是因為我的腿不方便,干不了重活,所以只能靠手掌謀生。”我的手。” 邊工作邊生活,跟老師學習藝術。 8年時間,他走遍了13個省市,藝術之路頗為曲折。
20歲時,馮祥波聽說四川有很多石雕工廠,便滿懷期待地趕到黑龍江。 他去過30多家工廠,但都因膝蓋殘疾而被拒絕。 無奈之下,親戚們請他進入上海一家石雕廠。 由于他不是專業出身,所以仍然被安排制作大型石雕。 “反復雕刻元寶、如意、刀劍等大型旅游工藝品,工藝水平不高,需要3年時間才能做好。” 馮祥波回憶說,外國人由于身體缺陷,總是充滿敵意。 他想提高自己的手藝。 找不到師父。
馮祥波深知,“抱怨是沒有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沒有人教他,他每天晚上都趁著休息時間“抄襲”大雕和精雕大師刀刀的方法和技巧。 撿了一些廢棄的木頭,回宿舍練到半夜。
經過不懈的刻苦練習,馮祥波的石雕技藝日臻完善。 當工廠要抽調一批學生到北京藝術大學深造時上海木雕招聘雕刻工,他憑借扎實的雕刻功底進入了名單。 完成學業回到工作崗位后,他不甘安逸,四處游歷取經、參加比賽,用高超的雕刻技藝改善自己的生活。
2019年,馮祥波在第六屆省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石雕項目中獲得第三名,并被授予“國家二級石雕技師”稱號。
“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學習一門技能”
2015年,馮祥波回到家鄉。 村里的扶貧工作隊幫他辦理了10億元的無息抵押貸款,他創辦了這家公司。
馮祥波制作的石雕技藝精湛,深受好評,業務量連年增長。 一年后,馮祥波一家扶貧濟困,過上了逐漸有了收入的生活。
產品深受歡迎,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馮祥波招收工人和學徒,優先考慮殘疾人和困難群眾。 “作為一名殘疾人,我走遍全國打工、學習藝術,深知其中的困難。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學習一技之長,養活自己,已經成為我的另一個夢想。” 馮祥波說,在“瀟湘石雕”中,為殘疾人提供3個月的吃住和教育,學完技能后愿意留下來的,就地就業。
馮祥波傳授了他所有的石雕技藝,殘疾人在這里自信而美好地生活。 徒弟羅寒衣因一級聽力障礙而感到膽怯。 剛到“瀟湘石刻”時,他見到的人都避開。 后受馮相伯指點,精于石雕、打磨。 他的工資從每月1500元漲到3800元,他也變得更加活潑。 在香波學藝后,他回到家鄉開了一家石雕店,月收入近8000元; 靠補貼窮人維持生計的吳振興,學習石雕技藝后,除了工作之余拿工資,還幫忙做生意。 3年買了一輛面包車
建廠以來,馮祥波已幫助600多名殘疾人學習藝術,其中200多名殘疾人自主創業、就業。 “瀟湘石雕”已成為梅州市、新化縣殘疾人玉雕技藝實踐培訓基地。
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殘疾學徒,以鼓勵為主
“教殘疾人學習石雕,最難的是什么?”
“你打不了他們,也罵不了他們。” 面對記者的苦惱,馮祥波直言,殘疾人身心都很脆弱,總認為自己受到歧視,不敢與他人交流。 如果你想教導他們,你必須照顧他們的情緒,并且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寬容。 有一年,工廠新安裝了一臺手球磨床。 一名患有腦瘤的學徒四肢無法活動。 他偷偷用機器磨磨具,差點傷到手。 被批評了幾句話后,他就生氣了。 此后,馮祥波對待殘疾學徒就像對待孩子一樣,以鼓勵、傳授技能為主,同時疏導他們的心理。
“瀟湘石雕”殘疾人有一半是文盲,馮祥波又不會手語,這讓教學更加困難。 本來,馮祥波在教學時,要先寫好教程,然后讓能看懂手語的徒弟來做翻譯。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現在能夠用手語教學。
來到加工車間,馮祥波發現殘疾人羅從的劍法不到位,便上前接過刀,先比劃了一下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后展示了自己的劍法,然后扣在了一起。羅從的手緊緊地作示范。 得知后,馮祥波豎起大手指稱贊羅聰,羅聰興奮地笑了。
“去年公司營業額近700萬,明年業務量還會繼續上升,目前已經處理超過400萬個訂單。” 馮祥波表示,公司已選定6畝新址擴大生產。 可以吸引更多殘疾人學習藝術,促進更多殘疾人“雕刻”美好生活。
海量資訊,精準分析,盡在新浪財經APP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