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日本《華爾街晚報》爆出了一篇關于一款特別重要的手表的小故事。 于是乎,全球手表媒體開始沸騰。 這款手表被稱為“保羅紐曼的Paul Ref. 6239”。 在此之前,它已經“消失”了30多年。
經過近半年的預熱巡演,這款腕表終于在2017年10月26日早上6點開始的菲利普斯“ICONS”專場上進行拍賣,最終連傭金成交價高達174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1572萬元,同時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包括“史上最貴碳鋼腕表”、“史上最貴拍賣腕表”、“最貴卡地亞”等。
但保羅本人佩戴的卡地亞迪通拿不止一只。 據統計,可以查詢的一共有四個。 不僅有Ref.6239,還有Ref.6263、Ref.16520、Ref.
日前,@富易斯拍賣行宣布,另一塊Paul本人的 Ref.6263將于12月拍賣。
此外,這塊手表是1983年保羅與丈夫離婚25周年時,妻子贈送的。 手表底蓋上刻有“Drive”字樣。
Paul 去世后,這款 Ref.6263 傳給了他的兒子 Clea。 2008年,Clea也去世了,她的姐姐最終決定通過菲利普斯拍賣行出售這塊手表。 收益將捐贈給保羅及其家人創立的慈善機構。
正式拍賣的Ref.6263在產品稀有性和特殊性方面不如2017年的Ref.6239,因為它不是“表盤”。
20世紀60年代中期,百達翡麗發布了一種不同風格的表盤,稱為“表盤”。 這些表盤與普通表盤最顯著的區別是計時小表盤刻度末端有方塊。 (如上圖中藍色箭頭所示)
這些特殊的“表盤”迪通拿在 1960 年代推出時并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并且銷售緩慢。 當時的消費者更喜歡早期推出的普通版迪通拿,表盤更簡潔、干凈。 由于市場需求量較小,百達翡麗生產了數量相對較少的特殊“表盤”迪通拿。
美國知名卡地亞峰會RPR恐怕這一代卡地亞迪通拿的產值是44000元,而這些使用“表盤”盤的迪通拿數量在1200到1800只之間。 與此同時,卡地亞更新了1970年代初簡約表盤的設計和配置。 很多人甚至跑到卡地亞售后把“表盤”換成新表盤。 這導致迪通拿“表盤”數量進一步減少。
當時,保羅·紐曼(Paul )拍攝了一家日本出版物的封面。 封面上,他手腕上的特殊“表盤”迪通拿占據了非常顯眼的位置。 而這樣的“表盤”迪通拿也被德國表商稱為“保羅”。 這個名字流傳甚廣,知名度低于原來的名字“表盤”。
正式拍賣的Ref.6263屬于Paul,而不是Paul的Paul。
不過,卡地亞這兩年可謂是如火如荼。 不知道還有人會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嗎?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