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不僅可以報時,還可以成為裝飾品,展現女人的品位和魅力。 同時,在很多人眼中,手表也可以等同于工匠精神。
在腕表眾多美麗的部件中,W認為陀飛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明天W將用10分鐘帶領大家了解陀飛輪。
亞伯拉罕·路易·寶璣
1795年,法國鐘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發明了手表調速裝置,用于抵抗重力對機械表中“擒縱系統”的影響,以提高走時的準確性。
這個裝置就是——陀飛輪。
陀飛輪剛被發明的時候,可以說是一件高科技作品,制造工藝也相當困難,自然價值不菲。
據說,從1795年其發明到1995年的兩百年間,全世界僅生產了約600至700枚陀飛輪作品。
陀飛輪的工作原理是,當掛鐘處于垂直位置時,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調節控制器,即它的指針、游絲和擒縱機構,每次轉動時都會發生轉動。移動。 速度發生難以察覺的變化。
如果調節控制器安裝在每分鐘轉一圈的“籠子”上,則可以獲得一系列垂直位置。 這樣,時鐘就可以走得非常準確,并且可以補充偏差。
簡單來說,陀飛輪的特點就是指針和擒縱機構在自行運行的同時能否一起旋轉360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力的影響,增強走時的準確性。
陀飛輪由70多個精細部件組成,但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其重量僅為0.3克,僅相當于一根天鵝羽毛的重量。
看到里面的文字,相信你已經了解了陀飛輪的復雜性,這也是它如此昂貴的原因。
說起陀飛輪的出現,不僅要提到路易·寶璣先生,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在專業掛鐘書籍《時間工匠》中,作者青龍先生寫道:
1792年,新奧爾良公爵在巴黎會見約翰·阿諾德時,展示了寶璣制造的大型旅行鐘(皮殼鐘)。 約翰·阿諾德對寶璣的精湛技術印象深刻,十分欽佩。 為此,他立即趕赴倫敦考察。
兩位世界級大師的會面,毫無保留地相互交流了高端制表技藝。 雙方的真誠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約翰·阿諾德也得到了寶璣本人的許可,將自己的女兒托付給了寶璣。 姬成為了師父,兩人因此成為了終生摯友。
后來有學者認為,陀飛輪的技術概念是約翰·阿諾德在兩位大師交流時提出的。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寶璣先生也承認約翰·阿諾德是當時研究陀飛輪的第一人,所以在他去世后,寶璣先生將他的第一枚陀飛輪機芯安裝在約翰·阿諾德早期的一枚天文臺表殼內。約翰·阿諾德 (John ) 擁有的懷表,獻給約翰·阿諾德 (John ) 的女兒約翰·羅杰 (John Roger)。
并在表殼上刻上紀念文字:
“寶璣制造的第一只陀飛輪計時器被放入阿諾德的作品中,以表達寶璣的仰慕和紀念,并將其贈予他的父親羅杰,1808年”。
這是懷表史上非常重要的珍品,現收藏于巴黎大英博物館。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認為陀飛輪是英國鐘表大師的專利。
雖然1993年,中國鐘表大師焦大宇在臺灣“天一軒”鐘表工作室首次發明并制作了“魔法陀飛輪”。
這項史無前例的發明迅速風靡國際鐘表界,被稱為“焦氏神奇陀飛輪”或“中國陀飛輪”。 這項發明也被譽為20世紀鐘表業的奇跡之一。
游龍戲鳳陀飛輪腕表
陀飛輪獨特的運作方式,將腕表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了巔峰。 正是因為這種無與倫比的機械美感,陀飛輪在科技變革的今天依然受到全球大批鐘表愛好者的喜愛。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