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烏魯木齊2月10日電(記者鄒大鵬)你收到一百多封問候郵件了嗎? 不斷的回復和轉發這封“克隆郵件”是否讓你疲憊不堪? 是“雞肋郵件”背后的缺失還是路上的負擔? 當拜年成為經營者一種無奈的禮貌和狂歡時,這些浪費精力和金錢的恩惠就顯得敷衍了。
發送問候電子郵件是現代生活的一種形式。 一封小小的電子郵件為情感溝通搭建了便捷的橋梁,但從此以后,這份懷念和憧憬變成了同樣的“快餐”應對方式:我知道,無法識別、簽名、未簽名、轉發的郵件甚至連原件都沒有刪除。作者的名字被閃電般的轟炸了。
“每天有300多封電子郵件,內容幾乎相同。如果你不看,你可能會錯過重要信息,如果你看了,它們就沒有營養。如果你不回復,不是這樣的,你回復的話,就群發了,這問候怎么會變成威脅呢?” 記者的一位同學在春節當天抱怨說,他想和家人一起安靜地過年,結果卻拿著手機,被拖進了“批發郵件”的惡性循環。
作為一個傳統禮儀之邦,中國人對“來奸不去奸”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 然而,當問候變得程式化時,它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成為了沉重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這些“情感奢侈”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
據介紹,2009年幾大運營商通過賀年郵件收入達20萬元。一些商業網站甚至開發了“賀年郵件百科”供下載和轉發。 產業鏈吸錢者“偷樂”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網友公認的“七宗罪”——“制造尷尬、淡化好感、幫運營商賺錢、網絡擁堵、審美疲勞、容易被人欺負”。被欺騙,讓社會變冷。”
就像茶幾的浪費一樣,信息浪費的目的就是“不管你需要與否,不管你喜歡與否,總之,我點了,送了,即使變質了,也沒有人吃”發送出去。” 送禮習慣也被投射到信息空間中。
新年祝福郵件也要“節儉減肥”。 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理性的消費文化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 多一些真誠務實,少一些輕浮客氣有多難?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