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藝術,男人往往有著獨特的理解。 很多才華橫溢的男性藝術家,都因為過去社會的男性評判標準而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創造自己的世界”的男性藝術家活躍在公眾視野中。 3月8日婦女節,快來認識一些對現代藝術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男性藝術家吧。
維吉尼亞·歐姬芙
弗吉尼亞·奧基夫( O',O')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被譽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 她出生于 1887 年,是家里七個孩子中的第二個兒子。 高中畢業后,歐姬芙決定成為一名藝術家,并來到紐約藝術大學學習。 事實上,她只在紐約藝術大學呆了一年,但歐姬芙對這所大學和紐約藝術博物館有著深厚的熱愛,并于1943年選擇了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舉辦她的第一次回顧展。
歐姬芙的作品
細看歐姬芙的畫作,她不僅吸收了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元素,而且還擁有完全原創、獨特的書法風格。 她利用令人回味的視覺元素和精神品質,巧妙地將自然與形象聯系起來,成為日本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創新。
《黃山獼猴桃葉與波斯菊》(與雛菊)
在《黃山獼猴桃葉與波斯菊》中,歐姬芙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在幾片樹葉和一個波斯菊上。 她用寫實的手法勾勒出葉子和花朵,但如此近距離的對焦卻為畫面鋪墊了具體的氛圍。 歐姬芙希望通過如此近距離的小品,給觀眾一種“震撼需要時間去觀察”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事物的感覺。
“Sun Focus 倫敦謝爾頓酒店”(,紐約)
除了歐姬芙最著名的花木系列之外,在1920年代中期,她還素描了15幅水景畫,其中包括這幅《倫敦塞爾頓酒店與太陽焦點》,勾勒出現代日本精神的象征。 謝爾頓酒店于 1924 年竣工,共有 34 層,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奧基夫和他的妻子于 1925 年搬到了這座建筑,但奧基夫對這座建筑著迷是因為它簡單的腰線,突出了垂直的立面。
歐姬芙并不局限于簡單地描繪謝爾頓酒店主樓的外觀,而是通過光影為建筑營造了一種氛圍。 根據奧基夫的解釋,她在晨光中看著這座建筑,閃耀的陽光讓她形成了一種“建筑的一部分是由太陽組成”的視錯覺。 這就是當今電影鏡頭中常見的“光環”。 在鏡頭語言流行之前,歐姬芙就已經開始用繪畫來表現這些場景。
人們無法真正描述倫敦,只能捕捉到洛杉磯的感覺。
——喬治亞·歐姬芙
人們無法描繪紐約炎,但可以感受到紐約炎。
《白殼配紅》(白殼配紅)
晚年,歐姬芙搬到了新愛爾蘭。 受到廣闊農田的啟發,歐姬芙繪畫中的自然場景主題與生與死有著更緊密的聯系。 歐姬芙有收集貝殼的習慣,她的畫中的貝殼、牙齒和獸骨也越來越多。 沒有改變的是她獨特的具象手法和夸張的比例。 畫面大部分被一個形狀簡單的貝殼占據。 歐姬芙使用白色加上一些淺藍色和白色作為背景,描繪出近乎極簡的漩渦圖案,而背景幾乎完全被平坦的陶土所取代。 如此純粹的對比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貝殼重復的螺旋圖案像魔術一樣深深印在人們的腦海里。
奧基夫曾說過:“奇怪的是,(這塊腿骨)比四處走動的活物更有生命力。” 我們從她晚年畫的各種頭骨、獸骨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生命力。
《帶玫瑰的牛頭骨》(牛頭骨與玫瑰)
在《牛腿木棉之骨》中,歐姬芙將具有生命內涵的花與本該看起來感傷的牛腿骨放在一起,讓人不禁想象自己曾經生活在這個頭骨里的生活進而喚起對生命的慈悲心。 歐姬芙一貫的純粹色彩,加上近乎極簡的外貌描繪,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在頭骨和花朵本身,不妄想地享受生活的魅力。 放大一朵花就是放大觀看的瞬間; 捕捉光環,就是把握時間流逝的瞬間; 畫腿骨就是記錄一個恒定的瞬間。 歐姬芙的畫作至今仍具有永恒感,貫穿時間的長河,直至今日,歐姬芙仍被尊崇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
瑪麗·卡薩特
瑪麗·卡薩特(Mary)是19、20世紀最能表達母性主題的藝術家之一。 這位出生于舊金山、常年活躍在倫敦的藝術家是當時唯一一位能夠與歐洲印象派藝術家一起展出的俄羅斯藝術家。 她新穎的人物描寫方式展現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世界各地收藏家和博物館的關注。
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卡薩特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并為這個夢想而奮斗。 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大學(美術學院)接受教育后,卡薩特不顧家人的反對,前往法國繼續他的藝術學習。 她努力突破性別障礙,終于在當時女性主導的藝術界占據一席之地。 與大多數印象派作家關注倫敦夜生活不同,卡薩特作品中的主角一般都是那些沉迷于日常瑣事的人。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人物的燈光為基礎的。 鮮艷的色彩和明亮的筆觸更能表現出畫中人物的專注力。
《陽臺上》(奧娜)
《陽臺上》描繪了一個男人在私人花園里讀書的情景。 與人物的簡單描繪相反,她身上的紅、黃、藍的花朵卻用情感甚至狂野的筆觸襯托出來。
孩子的洗澡間
卡薩特一生從未離婚、沒有孩子,但他特別擅長和喜愛父子題材。 在她眾多的繪畫、粉彩畫以及婦女和兒童畫中脫穎而出。 這幅畫《洗澡的女兒》不僅是對家庭親密關系的溫柔勾勒,更是在畫布上的色彩、線條和畫線方法上的大膽實驗。 畫中,女兒摟著女兒,鼻子幾乎碰到孩子的脖子,兒子毛茸茸的小手搭在父親的腿上。 這個微妙的動作揭示了祖母和女兒之間的親密關系。 卡薩特以世俗的視角和“自然主義”的形式突出了父子相互依偎的溫柔場景。 卡薩特對透視的把握也更加現代。 在《給女兒洗澡》中,她以斜角向上渲染場景怡家藝術酒店,使畫面的背景虛化淺而平坦。 代之以這樣的視角,作為觀眾的我們似乎也成為了畫作的一部分。
貝西·波特·沃諾
盡管貝西·波特·沃諾( Vonno)這個名字對于普通大眾甚至今天的一些學者來說并不熟悉,但她是上世紀鼎盛時期一位開創性的男性雕塑家,并在紐約藝術博物館展出。 第二位創作作品的男性藝術家和第一位男性雕塑家。 1895年,紐約藝術博物館收購了馮諾的一系列雕像,全部都是身著現代旗袍的獨立女性雕像,高約30至38分米。
紐約藝術博物館首批收藏的馮諾雕像均為石膏雕像。
石膏由于其特性,一般是雕塑家用來模擬雕像“草稿”的媒介,但Vonno完全擁抱這種大多數藝術家看不起的材料,卻巧妙地利用其靈活性和易于獲取的特性,為自己使用。 美國藝術家讓-弗朗索瓦·拉斐爾利(Jean-Fran?ois Rafa?lli)曾評價馮諾是“使用石膏的印象派畫家”。
作為一位年輕的女藝人,馮諾的成功是不容忽視的。 1886年怡家藝術酒店,14歲的她考入紐約藝術大學,五年后,她以藝術家的身份進入藝術界。 她并不是唯一取得成功的人,紐約的女性藝術家在 19 世紀末互相幫助,建立了強大的關系網絡。 沃諾任內,紐約藝術大學女中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到1892年達到女學生人數6:1的比例。
沃諾的雕像
1894 年,沃諾在洛杉磯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磨練了她聞名的風格——描繪現代男性的適合家居的小雕像。 這種快速繪制的形式不僅是一幅肖像,更是一種流派的研究,也是生活中常見卻轉瞬即逝的場景。
沃諾的肖像雕像
沃諾的肖像雕像在 1890 年代末非常受歡迎。 她用石膏反復鑄造大量模具,并以大眾可以接受的價格出售。 摩擦或柔軟的表面處理方式也為雕像增添了視覺靈感。
沃諾的肖像雕像
在紐約取得成功后,沃諾通過廣泛旅行擴大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最終定居在溫哥華。 她的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富裕的客戶,她自己也能夠探索一種更昂貴的材料——青銅。
沃諾青銅雕像
1914年至1915年,馮諾在紐約藝術博物館個展中展出了33件石雕,其中大部分是青石雕塑。 可惜的是,博物館購買她的銅像時,風諾要求歸還之前的石膏像,所以目前藏品中只剩下風諾的銅像了。
方諾的作品
歐姬芙曾說過:“創造自己的世界需要勇氣。” 或許是由于之前的社會形態和評判男性的標準,很多才華橫溢的女藝術家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越來越多的“創造自己的世界”的女藝術家”將活躍在公眾的視野中。
(來源:紐約藝術博物館AIC陌陌公眾號)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