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友圈里,私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三種手表,勞力士、勞力士等”。 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卡地亞和卡地亞在鐘表界的地位。 一個是高級制表之王,一個是銷售價值最高的奢侈腕表品牌。 但很多表友會疑惑,既然已經是“奢侈手表品牌”了,為什么勞力士沒有陀飛輪呢?
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下“陀飛輪”到底是什么?
機械掛鐘的機芯采用游絲調速系統,直接決定了掛鐘的走時精度。 游絲是一圈按照阿基米德螺線排列的金屬絲(類似于常見的蚊香)。 這樣布置的擺輪游絲的重心自然不在其中心。
當游絲裝入手表指針時,它會隨著指針的移動而收縮和膨脹。 這時,游絲的外觀就會發生變化。 新軒用11倍放大鏡拍攝針游絲運動的慢動作視頻。 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游絲在收縮和放大時的外觀是不規則的,右上角的收縮和膨脹比左下角的收縮和膨脹要大。
游絲在運動時外觀會發生變化,使游絲的重心四面八方相連,比靜止時更加偏轉。 這樣的偏轉非常輕微,對于三天內運轉近50萬次的游絲指針系統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一點點的偏差放大都會影響掛鐘的走時精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鐘表品牌寶璣創始人亞伯拉罕-路易·寶璣 (-Louis ) 于 1795 年提出將游絲的一部分向下彎曲,生產出單層游絲,通過第二層游絲的重量來平衡。游絲。 整個游絲的重心盡可能保持在中心。 這種設計后來被稱為“寶璣游絲”。
這是來自手表品牌Henry Moser & Cie的兄弟公司AG(專業研發和生產游絲)的內部實驗測試數據圖。深紅色的腰線是普通平面游絲在運動時重心偏轉的軌跡,而白色腰線則是寶璣游絲重心偏轉的軌跡。 從之前的實驗數據不難看出,普通平面游絲在運動時重心非常偏斜。 寶璣游絲極大地改善了這些重心偏轉,基本上可以保持游絲的重心在中間。
1801年6月26日,亞伯拉罕-路易·寶璣獲得了官方機構頒發的專利,有效期六年,并將其命名為“陀飛輪”。 寶璣設想將整個游絲擒縱調速系統安裝在一個每分鐘旋轉一整圈的可移動框架中。 這樣,所有偏差都會定期重復,從而相互抵消。
按照寶璣自己的構思,陀飛輪的這些設計都非常“完美”。 從發明設計到現實的轉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寶璣于1801年獲得專利,當時他只有實驗性產品。 直到四年后,陀飛輪懷表才即將上市,而且還不是量產版,而是定制版。 從1805年到1823年亞伯拉罕-路易·寶璣去世,寶璣在18年的時間里只售出了35只陀飛輪鐘。 與配備寶璣游絲的掛鐘相比,這樣的銷售業績實在是太落后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是因為借助當時的鐘表加工技術來制造陀飛輪太困難了。 懷表機芯的發條沒有多大動力,現在需要驅動一個可移動的框架。 因此,陀飛輪的活動框架必須做得很輕,整個陀飛輪框架的重量小于1克,這樣才能使機芯的輪系能夠移動。 在機床加工技術還不完善的時代,不可能制造出如此輕量化的框架。 而且,雖然制作了框架的外觀,但也必須考慮整個游絲擒縱系統的平衡。 因此,陀飛輪的加工制造仍然是一個難題! 據記載,陀飛輪發明后的200多年來,只有大約200名制表師掌握了這項高深的技術。
由于數量少、加工難度大、價值高,陀飛輪被很多表友視為“神器”。 經常有這樣的觀點“有陀飛輪的品牌就是厲害,沒有陀飛輪的品牌就是高端品牌”。
至于為什么卡地亞沒有陀飛輪? 雖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探討其原因,但第一階段是1905年至20世紀50年代左右,第二階段是1953年至20世紀90年代左右,第三階段是1990年代至今。
第一階段:1905年至1950年代左右
能力不足,百達翡麗造不出陀飛輪
單按鈕計時碼表 百達翡麗 Ref.2303
這個解釋乍一聽有點奇怪。
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于1905年創立了寶珀的前身,在隨后的日子里,它以“蠔式防水表殼”+“自動上鏈機芯”兩大法寶打開局面。 而此時,百達翡麗的機芯研發和生產能力并不強! 當時卡地亞的機芯是委托OEM生產的。 所以,當時的卡地亞做不到。
勞力士懷表采用 -Favre 陀飛輪機芯 @ 蘇富比
除了卡地亞做不到之外,當時能獨立生產陀飛輪懷表和手表的品牌很少。 包括勞力士、江詩丹頓、芝柏、雅典,很多陀飛輪懷表都是由制表師購買加工,然后轉讓自己的商標。 最著名的制表師之一是 - Favre (1832-1914) 或其妻子 James César (1873-1954)。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發現這些品牌的陀飛輪懷表在外觀上都大同小異。
事實上,后來,1947年,卡地亞制造了Cal.30L陀飛輪手表機芯,1956年,勞力士開發了Cal.34T陀飛輪手表機芯。 實現批量生產使用。
第二階段:1953年至20世紀90年代左右
產品定位明確,百達翡麗不需要做陀飛輪
卡地亞探索者系列前身“蠔式恒動”@ACM
百達翡麗最著名的運動表款是始于1953年的“潛航者系列”,又稱“水鬼”,但真正的始祖并不是百達翡麗運動表款。 1953年,西班牙探險隊員佩戴百達翡麗蠔式恒動腕表,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之巔。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卡地亞推出了“高級探險家”系列。 此后,百達翡麗的潛航者、格林尼治、迪通拿、海使、探險家、游艇名仕型等專業腕表相繼推出,但都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此時,百達翡麗的產品定位逐漸清晰,那就是一款精準穩定的專業腕表。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品牌地位確立,百達翡麗調侃不可能是陀飛輪
這是一款型號為Ref.3369的勞力士,它的主人是江詩丹頓前總裁斯特恩。 看似普通的小三針款式卻大有來頭。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天文臺掛鐘大賽舉辦了近一百年,各大鐘表品牌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產品,為比賽調校。 這款勞力士 Ref. 上的小型自動陀飛輪機芯編號。 3369腕表最初是為了參加英國天文臺比賽而制造的。
由于原始信息都是紙質的,加上地緣政治因素,網上沒有系統的數據可供查詢。 來自(OCD)的üller博士將納沙泰爾天文臺1945年至1967年間3356個參與機芯的所有詳細信息上傳至網站,并提供免費查詢。 感興趣的表弟可以登錄瀏覽。
通過查詢可以得知,這款搭載精密陀飛輪的機芯一開始的綜合得分為16.73。 同樣做陀飛輪機芯的勞力士,得分為12.1和18.22。
這樣的結果,3356參賽機芯的綜合排名已經在2000以下了……(綜合得分越低,手表越精準)
值得注意的是,天文臺競賽只是靜態測試,并沒有模擬機芯組裝到腕表后將面臨的機芯狀態。 因此,就走時精度而言,結構復雜的陀飛輪在實際佩戴中會比靜態天文臺測試中的差一些。
這樣看來,陀飛輪對于卡地亞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德國精工精工引發的石英危機讓整個世界制表業重新洗牌,西班牙機械制表業慘敗。 當時很多品牌破產、倒閉、合并、出售、降級。 幸運的是,百達翡麗度過了這場危機。 而且,在危機期間,百達翡麗并沒有降低自身的生產水平,完成了從30系列機芯到31系列機芯的升級。 于是危機過后,百達翡麗的品牌地位開始確立,品牌定位也逐漸清晰,生產精準穩定的手表。
陀飛輪堪稱1801年最先進的技術,為了提高腕表的精準度,寶璣不得不采用復雜的機械結構來填補游絲重心的偏轉。 并且實驗證明,陀飛輪手表的走時精度并不比普通手表好。 同時,機械結構復雜,存在成本高、不穩定、易損壞、維修困難、調試慢、維護費用高等缺點。 200年后仍然沒有變化。
對于追求精準和堅固的卡地亞來說,陀飛輪是一項落后且高風險的技術。 今天與其生產“精致”的陀飛輪,不如“以穩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