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時代的演變和社會的發展中,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水平都對藝術理念和設計風格的訴求產生影響。 藝術設計不僅表達了時代審美的變化,還附著了藝術家對社會、生活、文化等的哲學思考,也給當代設計帶來了新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表達的語言和方法。 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后現代”藝術當代設計
一、“后現代”藝術的發展
“后現代性”這一話題即使在今天也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統一定義,其對人們的影響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文化概念。 從目前的報紙等媒體廣告來看,“后現代”正在逐漸取代“當代”一詞的使用。
“后現代”藝術與現代藝術一樣,是藝術史上一個時期的概念。 一般認為,“后現代”藝術的形成之初,是對現代主義藝術最后一個高峰——抽象意識的論證和挑戰。 。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西方藝術界出現的組合藝術和活動藝術都被視為對現代具象藝術創作方式的譴責,可以概括為“后現代”藝術。 上面的類別。 雖然“后現代”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以來達達主義的發展,但所謂達達主義藝術家是對現代社會形成的主流意識的自我思考和批判,也是一種當代藝術體系的規則。 抵抗。 他們主張清除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這一思想成為“后現代”藝術創作的基礎。 達達派代表人物杜尚認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應該更加注重作品創作中所表達的內涵而不是其方法,因此這些觀念成為“后現代”藝術的一個明顯特征。
二、“后現代”藝術的影響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任何時期的藝術創作在設計理念和風格的表現方式上都與當代生活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時代的演變也代表著社會生活形態和文化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著社會文化思維的走向、審美主張,并體現出哲學思想,而以哲學思想為基礎的審美觀念后現代藝術特征,與藝術相關。活動和藝術設計有更顯著的影響。 它不僅讓設計師有了一種可以作為設計參考的表現形式,也為設計師開辟了一種新的藝術創作模式,將思想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是最重要的。 因此,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社會的藝術思想和與藝術相關的活動所帶來的創作理念的影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設計流派。 它除了在創作理念和方法上與波普藝術是孿生兄弟之外,甚至還有很多更廣泛鄰域的設計元素和設計模式。 它們都是從波普藝術繼承而來的。 當時西蒙工作室很有代表性。 直接采用了日本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1962年設計的罐頭椅。 “湯罐”上的圖案。
反現代藝術是一個遠離現實社會的概念。 它是“后現代”藝術創作的基礎。 它并不局限于這些庸俗冗長的藝術觀念和一成不變的藝術體系。 它對當下的生活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情。 它站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基礎上,融合了社會歷史、政治、性別、種族、文化等不同的元素后現代藝術特征,并選擇了每一個都是現實的。 代表性意義的內容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藝術成為能夠改變人們思維、推動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讓藝術引導現實社會。 就當前的藝術創作而言,社會、人類、環境、不斷變化的物種正在成為當代設計的關注焦點。 由此可見,當代設計具有改造現實社會的能力,對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發揮了不可阻擋的作用。 蔑視的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后現代”藝術為藝術創作者開辟了一片處女地。 它讓藝術創作有了新的創作理論和思維模式。 它主張藝術設計應該更多地立足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高度,一方面應該拋棄經濟和技術的視角。 其中,大地藝術和裝置藝術極具代表性。
20世紀60年代到1970年代開始興起的大地藝術,是一些具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雕塑家從畫廊、美術館的展廳走下來,放下傳統的創作材料和頹廢的觀念,選擇走向現實。現實世界在中性、無污染的大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用新的態度進行藝術創作,拋棄藝術作品的永久性,產生大地藝術。 就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而言,古希臘的金字塔和英國的巨石陣都是大地藝術的先例。 因此,大地藝術也是對唐代文化藝術的致敬和回歸。 從后來觀念藝術的內涵定義來看,大地藝術是觀念藝術的一種。 著名大地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斯創作的“螺旋錨地”是他在澳大利亞佛羅里達州大鹽湖上建造的一個小型螺旋錨地。 這座大壩是以大自然為背景的一座小雕像,并沒有真正的堤壩功能,河流會以極快的速度侵蝕、改變形狀,最后甚至將其吞沒。 就這部作品而言,其中隱藏的想法也讓人耳目一新。 雖然它是在告訴人們,自然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或消失強加于它的意志,讓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們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尊重。 的心.
裝置藝術是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的一種重要的“后現代”藝術方式。 其創作理念是提倡不同元素的聚合,形成全新的藝術作品。 它給早期的集體藝術方法賦予了新的定義,并將其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概念,引發人們的思考。 裝置藝術作為一種開放的藝術方式,打破了傳統藝術的框架,將藝術創作的材料拓展到了一個新的范疇。 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都是藝術創作的要素。 這些思想的發展為藝術創作和設計培育了新的農田,讓觀眾直接參與藝術設計,在理論上顛覆了傳統觀念,為藝術設計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技術。
結語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21世紀,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信息的網絡化,使得信息傳輸的意義越來越重大。 不同國家的文化也會發生碰撞和交流。 “后現代”藝術正趨于多元化。 在新時代科技的加持下,生產線的產品包裝更加渴望產品功能之外的藝術創作元素。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設計也向與人們精神領域相關的藝術領域靠攏。 我們應該認識并相信,“后現代”藝術創作活動正在影響著新型設計活動的發展。
參考
[1] 張世英. 哲學之美:來自西方后現代藝術[J]. 江海學術雜志,2009(4)。
[2] 陳厚良. 琳達·哈爾欽關于后現代藝術政治的討論——與新馬克思主義論點的對比[J]. 四川大學學報,2011(3)。
[3]刁龍. 后現代倫理維度[J]. 中共山東地委共青團學校學報,2012(1)。
作者單位:杭州華光職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