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記者楊宇紅報道
他被稱為“傳奇的母親”。 大學沒畢業的她,卻把6個兒子培養成了5位博士、1位碩士……昨晚,來自廣東廣州的72歲“傳奇老婆”蔡小萬來到北京書展,向他傳授育兒經驗:我的職業是母親。
幫助兒子找到成就感
親子班在悠揚的吉他演奏《二泉映月》中拉開帷幕。 蔡小萬介紹,這是他精心安排的,同時,這也是他要求孫子們早起的方式。 “我對女兒的作息時間要求很嚴格。一般是晚上6點30分,我一彈鋼琴、彈吉他,女兒們早上就去讀書。午飯后,我彈鋼琴,你們一起開始學習。在我家里,大人和男孩通常只在周末看電視。” 蔡小萬補充道。
孩子上學后,會有一定的功課。 這個時候,父親就需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幸福快樂的氛圍,幫助女兒減輕壓力。 蔡小萬強調,現在很多家長比兒子更關心學習,給兒子報各種課外補習班,一味地要求女兒做這做那。 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讓兒子變得叛逆。 媽媽們一定要蹲下來與孩子平等對話,用兒子愿意接受的巧妙創意來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才會收獲教育孩子的快樂。
在兒子學習的過程中,蔡小萬經常設計各種“招數”,幫助兒子找到學習求知的快樂和成就感。 比如,他會設計“奇怪的問題”:一個多位數的數字,最后一個數字移到第一位后,新的數字是原來數字的兩倍。 十分鐘后,7歲的兒子解決了這個問題,而考上大學的男人還在苦思冥想; 如果考試成績好、做事好,可以獲得5元到10元不等的獎勵,存入存款憑證中。
在旅途中幫助我的女兒做出決定
在比較貧困的年代,蔡小萬堅持帶著兒子去旅行。 “教育源于旅行,兒子旅行多了,學的東西也多了,他的心胸自然會更開闊,志向也會更清晰。” 他回憶說,大女兒11歲時,他帶著大女兒去爬長城,并對母親說:“不到長城就不是好人,現在,我們已經爬上了長城,我們都是最優秀的人。”
蔡小萬坦言,他教育孫子有四種獨特的方式,即快樂教育、寓教于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三個關鍵詞是早期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能力。
蔡小萬不僅堅持帶兒子去旅行,還積極布置家庭環境,幫助孩子從小立志。 當初,朱家處境困難,一家人搬到了九里村租來的百年老屋。 一棟16平米的二層小樓,樓下是包房,樓上是一家八口的房間和餐廳。 這么小的房間里,墻上掛著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頓等科學家的肖像。 他經常給兒子講科學家成長的故事來激勵寶寶。 在六個兒子的童年時期,蔡小萬給他們每個人起了一個家藝名,分別是孟子、孫子、荀子、潤子、曾子(后改為君子)、西子。
我不是“鷹爸虎媽”
目前,“鷹爸爸”“虎媽媽”的做法風靡一時,引起了一些家長的關注。 對此,蔡小萬指出,快樂的氛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 孩子在持續高壓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快樂的。 現在,各種家庭教育和兒童教育理論層出不窮。 蔡小萬提醒,面對這些情況,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根據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成長指導方案,堅持一種方法才能收到效果。 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道路上,不存在“兩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問題,但越聽越迷茫。 一套你們都滿意的育兒方案,才能培養出長春巴文的女兒。 一旦確定了一條路,就必須努力堅持下去,最終會收獲希望。
作為母親,蔡小萬把自己“望子成龍”的夢想寄托在孩子頭上,但真正讓他成為“傳奇母親”的是:他把兒子這個角色當成事業,努力了好幾年。 他說,在所有日常事務中,兒子的教育和成功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 這些兒子在假期早上只親吻女兒的臉,這是失職。 針對當前母親教育缺失的現象,蔡小萬提醒: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母親對于女兒來說,不僅意味著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更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過去這些年,孩子們讀書的時候,蔡小萬總是盡可能地陪在他身邊,和女兒們一起學習。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