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南省常德市濉溪縣農民回收秸稈。
萬善超(人民視覺) 攝
一捆稻草能做什么?
變成纖維,織出與普通純色無異的衣服; 變成板材,建造漂亮的質感、防水、隔熱的小屋; 提取聚乳酸制作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廚房用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稻殼制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作為稻殼資源大國,我國麥稈產業化之路進展如何? 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稻殼變廢為寶呢? 稻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難? 記者對此進行了專訪。
小稻殼,多用途
稻殼可加工成纖維原料、板材、聚乳酸等產品
經過破碎、篩分、切割、分離、軟化、研磨、裝袋7道工序,一捆麥稈變成一袋稻殼纖維材料袋,由人工逐一下線。 在湖南省懷化市夏邑縣金農秸稈鋁業有限公司,稻殼已完成原料生產的第一步。 隨后,這種纖維材料包將運往全省各地加工廠,加工成包裝紙、紙箱、一次性餐盒……
“目前,稻殼產業化主要有三種形式:作為原料、作為燃料、作為肥料。” 齊魯工學院院長陳家川表示,原材料是附加值較高的形式之一。
稻殼作為原料的競爭力有多強? 尤其是在動物纖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稻殼纖維如何搶占一席之地?
金農秸稈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明坦言,就性能而言,稻殼纖維與其他動物纖維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玉米芯原料在加工過程中會形成“寶寶”,這是企業致勝的法寶。
原本,稻殼在加工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膠狀液體,從中可以提取出無甲醛、綠色環保的粘合劑。 將粘合劑與難以制成纖維的廢棄稻殼團塊、麥麩、麥穗混合,合成環保薄板。
“這樣生產出來的板材,除了不含甲醛外,還具有高硬度、防水、阻燃等優異性能,在市場上特別受歡迎。” 徐明說道。 粘合劑的出現,使稻殼原料化過程實現100%綜合利用、廢物零排放,擴大了企業利潤空間,增加了稻殼纖維成本,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稻殼原料的應用非常豐富,它可以轉化為多種實物產品,用于皮革、紡織、板材加工和化工原料等。近年來,為了制造稻殼產業鏈真正流通暢通,新技術、新嘗試不斷涌現。
稻殼“混搭”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生產保溫磚。 據介紹,30%的麥稈和70%的建筑垃圾,通過特殊工藝,可以制成新型“會呼吸”的外墻材料。 這些磚具有保溫、防火的功能,但在同等承重水平下,比普通磚重量更輕,價格也更低。
稻殼提取聚乳酸的量產有望填補我國可降解材料的空白。 聚乳酸是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普通高分子材料的全部基本特性,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完全分解為氧氣和水。 “以我們目前的技術,4噸稻殼可提取1.3噸聚乳酸,價格為1.3億元/噸,遠高于目前聚乳酸2億元/噸的進口價格。 ” 安徽豐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利平說。
通過從稻殼到聚乳酸的轉變過程,稻殼作為原料的應用場景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聚乳酸不僅可以用作包裝材料和紡織紗線,還可以加工成組織工程支架材料、骨折內固定材料、手術針線等醫療器械。
“從麥稈中提取的聚乳酸紡成織物,制成服裝等紡織品,除了抗菌除螨外,還具有無鹵功能,從原料到成品,附加值提高增加了10倍以上。” 陳立平說道。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稻殼已借債6.34億噸,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收集、儲存、運輸,解決問題
回收過程中,自收和承包各有優勢,運輸和倉儲的局面仍需打破
稻殼產業化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也有人提出質疑。 稻殼深度松解對于減重增產效果顯著,且成本還較低。 為什么要推進稻殼產業化?
對此,陳家川解釋說,目前大部分地方都采用將稻殼破碎然后直接松散的模式。 但稻殼腐爛礦化需要很長時間。 影響分蘗或幼苗生長,導致小麥產量降低。 “海底深松”的另一種模式,是將稻殼曬干、粉碎,制成奶牛的粗飼料,然后將糞便作為優質有機肥進行深松。 “過肚深松”雖然避免了直接深松的缺點,但我國馬匹數量有限,難以完全消化稻殼的巨大產值。
據介紹,國家自2016年啟動稻殼綜合利用試點以來,基本形成了以化肥為主、糧食和燃料逐步加快、原材料和基材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 以稻殼大省遼寧為例,秸稈深松化肥利用利用率約為37%,糧料利用利用率約為18%,能源利用利用率約為21 %,原材料利用率約為2%,基材利用率約為37%。 利用率約為1%。 陳家川表示,稻殼四化中,原料附加值是最高的。
雖然我國每年形成的麥稈資源理論量約為9億噸,但受訪企業表示,收儲運體系不完善,成為阻礙稻殼原料利用的困境。
稻殼作為農業剩余物資源,其形成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與小麥的生長密切相關。 稻殼供應不穩定,給收儲運系統帶來巨大挑戰,加工企業不得不絞盡腦汁尋找解決方案。
回收環節是企業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
“先數一下我的,我還有,有八十捆!” 5月10日,金農秸稈鋁業有限公司在福建省夏邑縣霍店鎮開設稻殼回收點,立即被居民包圍。
原來,為了更好地回收稻殼,徐明的金農秸稈鋁公司訂購了十幾臺收割打捆一體機,組成車隊,幫助農民收割地里的糧食,順便回收稻殼。 收割打捆一體機開機后,人工將稻殼打捆成捆,每捆約40斤。 為了解決稻殼捆外地轉運問題,徐明想出了“用積分付錢”的想法,讓農民主動將稻殼送到回收點。
農民們對這種方法表示歡迎,“一捆1元錢,我的四輪車可以運80捆,三天跑三趟就能賺200多元!” 村民郭冬冬高興地說。 徐明也很高興,“公司自行回收稻殼,成本低,時間可控,質量有保證。”
在四川懷遠縣,政府部門發放補貼“大禮包”,鼓勵居民主動創業,成為倉儲大戶、秸稈經紀人,為稻殼后續加工提供便利。
麥收臨近,如東縣高溝鎮扁擔村居民徐春雪正忙著修理拖拉機、秸稈打捆機等設備。 “看田里的莊稼、樹木都這么茂盛,去年的麥稈肯定少不了!” 剛剛到手的補貼讓他更有動力了。 今年夏季至明年“三夏”,他共收儲稻谷、小麥、稻殼4230噸,獲得補貼14.5萬余元。
四年前,徐春學創辦了陽口正林稻殼加工廠。 秋收季節一到,鞋廠里的稻殼捆扎設備就在不停地轉動。 秸稈、麥稈每斤招標價格分別為120元、180元。 經過壓縮包裝后,售價為240-270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石元春表示,稻殼經紀人制度不僅可以讓農民擺脫搬運稻殼的繁瑣工作,還能幫助一些企業壓縮鏈條、穩定貨源。 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運輸和倉儲是企業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難題。
稻殼價格低,數量大,重量輕。 長途運輸會降低成本,增加價格優勢。 對此,石元春建議社會各方共同建設多級運輸和倉儲體系,在玉米芯集中的鄉鎮建設預處理中心,利用打包機壓稻殼,減少稻殼運輸每輛卡車。 量,降低運輸成本。
同時,稻殼加工企業還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能力,合理控制倉儲成本。 “儲存秸稈既擔心火和地的干燥,又擔心雨雪,既要防火又要防蟲。” 徐明表示,與其他制造企業庫存較低不同,稻殼加工企業庫存往往較高。 ,合理規劃是關鍵。
從目前的實踐來看,稻殼加工企業仍存在規模小、相對分散等問題。 陳家川介紹,很多稻殼加工企業往往只覆蓋縣區。
前景好、潛力大
利用稻殼為原料仍有前景
展望未來,稻殼原料的利用依然大有可為。
目前,從稻殼中提取聚乳酸的技術剛剛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聚乳酸作為可降解、無害的原材料,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 年初,《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整治的意見》出臺,提出到2020年底,嚴禁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廚具、一次性塑料棉球; 塑料包裝袋、塑料膠水、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禁塑令”的不斷升級,使得以聚乳酸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的市場需求急劇增加。
“最快年底、最晚今年上半年,我們將推出稻殼降解材料生產線,滿足市場對降解材料的需求。” 徐明對新業務充滿信心。
另一個有望充分利用稻殼的行業是制革行業。
陳家川表示,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紙張生產和消費國,紙和紙板的產值和消費量均超過1億噸。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一些企業通過進口廢紙、木片來解決印染原料問題。 隨著廢紙進口禁令的實施,國外印染企業紛紛轉向進口原材料,進口依存度增至50%。
由稻殼制成的動物纖維是很好的鞣革原料。 “以稻殼為原料,不僅有望緩解纖維原料的短缺,而且用現代生物技術替代傳統的低溫高堿制漿工藝,有利于推動纖維原料的紅色發展。皮革工業。” 陳家川說道。
不過,陳嘉川也指出,雖然稻殼原料的利用通過行業發展迅速,但在實踐中仍需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 原料轉化、燃料轉化和肥料轉化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別。 因地制宜是關鍵。
《人民晚報》(2020年9月30日第18版)本報記者 李新平 于景賢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