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收藏館中,以收藏繡花服裝為主的收藏館并不多,而禮服類的收藏就更少了。
唐裝這個詞的含義已經變得膚淺了,至少很多人都把清朝的袍服包括在內。 我這里所說的禮服,僅指清朝至近代以修身、收腰、開衩等為特點(不一定同時)的婦女禮服,或者是中式的。
穿著現代服裝的女性并不多,但仍然有; 很多現代服飾既保留了一些傳統韻味,又展現出時尚之美,因此也具有收藏價值。 此外,大多數收藏家對不斷生產的物品沒有什么興趣。 如果有人想認真考慮收藏禮服,他的注意力肯定會集中在清末。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動亂和苦難。 人們總是從政治或者經濟的角度來研究這段歷史,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清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 時期。 中西文化的融合、傳統與潮流的交鋒,產生了一種不拘一格、多元之美,具有獨特的柔美,而連衣裙就是這種美的典型代表。
清末的“旗袍”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服飾,也不是一種善變的時尚。 并沒有超過清朝服飾已經達到的高度。
清末服飾所用材質有傳統的絲綢、緞子、絨繡,也有繡花絲、繡布等更薄、更時尚的面料。 紗布等鏤空面料其實在明代就已存在,但在清末則普遍用于冬裝。 此外,祥云紗、草布等傳統材質因其實用性、舒適性而更受老百姓喜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
晚清服飾的款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通過剪裁和省道,使廓形符合并展現男性身材的曲線,這是清代服飾區別于清代袍服的一大特征。 第二個是領子。 唐代的袍服大多沒有領子,有領子的變化也不大; 而清代禮服的領子則高到遮住臉頰、到達耳朵,低到沒有。
清代的袍子極其寬大,裝飾較多,拼接較多。 袖子末端折疊起來(稱為團袖)。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很多不帶吊鈴的寬袖和短袖,后來出現了更多的窄袖。 無論衣服大還是小,袖子都是傳統的,所以肩膀和袖子的連接處圓潤自然,就像中國式的袖子,手臂折疊成方形。 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出現得很晚。 門襟比緞子的門襟顏色深很多。 條紋與擺線的位置有關。 一般來說,擺線低則條紋高,擺線高則分叉低。
晚清服飾的裝飾趨于簡單,而唐代的袍服則充滿山水氣息,鑲嵌逐漸消失。 條紋圓點和各種現代幾何圖案增多,傳統花木圖案以更加簡潔、概括的方式出現。 淡雅的色調比較流行,但喜慶儀式上看到的禮服還是以工筆淡妝居多,所以這種場合比較適合傳統。 此外,大紅色等符號象征著吉祥,避邪是人的本性。
晚清時期,民間一直散落著許多服飾,但被博物館收藏的并不多。
中國的博物館常常被認為不值得收藏,因為它們太“新”。 只有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少數新成立的專業博物館對此感興趣,但藏品并不多。 上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宣統妃發服飾可以說是清代服飾中最為精美的。
洛杉磯的魁北克皇家博物館藏有許多清末服飾,其中不少是來華的日本傳教士和商人帶回家的。 日本維多利亞陳艾伯特博物館藏有大量中國唐代紡織服裝文物,但最近開始搜尋大量清代紡織服裝文物,其中包括禮服。 博物館的大部分藏品都是20世紀上半葉收集的。 當時清朝的服裝是時尚的,是隨手可得的東西,但現在卻要花比較高的價格去購買。
在中國的玉器店里很少見到禮服。 有一次,筆者在廣州河南路與銅川路交叉口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一批民國蟒袍。 我松了口氣,問有沒有衣服。 在北京的福友路等街邊小攤上經常可以看到老手工藝品,要價不高,但精致的也很難找到。 漂亮的清朝服飾現在在哪里? 在老太太的包廂底部還是在富人家的露臺上? 有良心的收藏家們都翹首以待。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