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青島8月3日電(記者高少華)近三年來,外資家居、家裝領域跨界融合現象持續升溫。 專家認為,跨界整合是門店應對低速下滑的手段之一。 跨界融合的背后是對效率的追求。 但在跨界整合方面,中小家裝企業宜輕不宜重。
家居跨界整合成風口
近年來國外家裝行業最熱門的概念就是跨界整合,這在定制家裝行業最為明顯。 比如,近日,顧家家裝飾宣布“一體化整體家居”戰略升級,將“全屋定制”全面升級為“一體化整體家居”。 歐派家居有不同的想法。 不僅涵蓋家具、衣柜、浴室、木門等品類,還直達整個裝修。 去年年底,歐派北京、天津開設“定制家裝一體化”大型家居分公司,同時在核心城市成立合資公司,推行“定制家裝一體化”新模式。
在跨界整合的道路上,家裝企業也不甘落后。 不少省區家裝企業近年來也進行了大規模布局。 展廳面積數萬平方米,涵蓋了輔料、輔料、定制、軟裝等所有材質和工藝。
在近日舉行的“齊家網2023年第三屆家居產業生態大會”上,紅樹林平臺創始人徐銳表示,“家裝領域跨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行業衰退程度較低、行業獲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行業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增加。”
業內人士認為,家居行業一體化發展將是未來五六年的發展趨勢,其驅動動力是用戶需求,但根本動力體現在工業產能的落后。 家庭裝修一般是費時、費力、成本高的事情。 用戶希望省時、省力、省心、省錢地完成家居裝修,這是市場資源無法匹配的。
智通金融首席分析師高天耀表示,跨界融合意味著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它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 打破游戲的手段之一。
家裝企業布局大店模式拓展店面提升規模
家早茶創始人徐春陽認為,目前家居行業的跨界整合主要有四種類型,包括家裝公司與經銷商合作、裝修公司作為自己的經銷商、裝修公司與經銷商合作等。廠家(實行經銷商服務)、裝修公司本身。 投資工廠(如自建鞋廠)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數家裝企業在跨界整合方面都選擇了大店模式。 業內人士介紹,雖然家居行業最初的形態是建材五金店,但后來逐漸演變為建材城、家裝賣場。 長期以來,家裝店扮演著服裝修理店的角色。 隨著家裝模式的迭代升級,人們的家裝消費越來越依賴家裝公司,家裝公司作為服務樞紐的地位日益顯現。
依托更貼近消費者的優勢,家裝企業逐漸擴大業務范圍,將更多的上下游產品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 想要擴大服務范圍,就必須擴大規模,所以很多家裝公司都在擴大門店,增加可以展示和銷售的產品。
家裝企業擴店的本質是為了提高效率。 家裝企業的成本主要有兩個,一是獲客成本,二是人工成本,而兩者成本想要降低都非常困難。 在此前提下,為了保證收入,公司需要更大程度地增加收入。 擴大分店以銷售更多產品是選擇擴大門店的主要動機。
齊家網首席供應鏈總監沉云濤認為,如果門店擴大的話,會“賺兩種錢”。 一是零售商的展示費,也稱為廣告費; 事實上,不排除家裝企業直接充當代理商甚至制造商,但本質是在家裝服務上做大做強,擴大產值規模。 而且,大型賣場會提高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檔次,擴大的展示空間也能讓用戶更好地了解一些家裝產品和服務,提高用戶信任度。
不過,沉云濤也表示,大店模式并不適合所有想要跨界整合的家裝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 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家裝公司都能收到品牌的入駐廣告費; 如果訂單量較小,返利比例不會高。 很多省級家裝企業之所以熱衷于擴店,就在于對品牌的掌控力。 首先,他們可以支付不錯的廣告費,其次,他們可以與品牌商談好價格和銷售回扣,而不是去找當地的經銷商。 中小型家裝企業不具備這樣的優勢,盲目擴張似乎并不能帶來好的利潤。
中小企業跨境整合適合輕資產模式
在專家看來,中小家裝企業在跨界整合方面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優勢,但重點是差異化。
當家裝行業進入低迷期、競爭加劇期時,跨界整合的核心是提升效率。 比如腿部家裝公司的大店模式可以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好的利潤,而大店模式如果太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也需要有訂單量與業務規模相匹配。
徐銳認為,中小型家裝企業往往更適合輕資產模式。 更好的辦法是整合資源,比如整合當地的軟、硬、輔經銷商,構建更緊密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
相對而言,中小型家裝企業可以選擇加盟模式,比如加盟一些具有供應鏈優勢的省級品牌,這樣既避免了貨品庫存風險,又利用了其供應鏈渠道。
另一方面,沉云濤表示,中小家裝企業也可以計劃通過供應鏈集中采購,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一線大牌產品,本地化的主材可以使用一些專業的產品。供應鏈公司。
除了定制跨界全裝修之外,家裝企業跨界定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就中小型家裝企業而言,還是比較適合輕量的模式并以很小的成本進行試驗和錯誤。
專家表示,裝飾行業一直是以服務為中心的行業,這決定了行業集中度無法提高,該地區必然存在大量的大中型家裝企業。 企業只要能做好服務、做好質量、做好效率,“小而美”就能活得很好。 跨界融合是產業升級迭代的一種方式。 中小家裝企業不能完全忽視。 關鍵是要回歸服務本身和商業本質,做好服務和產品,保持合理回報,從容面對新的商業模式。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