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收藏有多火? 屢屢上漲的市場行情和日益龐大的收藏隊伍就是明證。 與此同時,由于假畫泛濫、過度炒作等激勵因素,不少人感嘆書法市場“太深”,不敢輕易介入。 廣東養墨堂藝術館館長吳偉超表示,書法收藏的竅門可能幾本書都解釋不了,但要警惕一些常見的誤區,掌握一些小技巧。 對于書法收藏者,尤其是新手來說,難度會小一些。 少走彎路,少交“學費”。
“有地位、有名氣的作家,不一定有有價值的作品”
記者:有熱衷于書法消費的人群嗎?
吳偉超:大致有四種類型:企業家、收藏家、商務送禮者和少數白領。 一般來說,有實力的企業家和資深收藏家主要以投資為主。 他們資金雄厚、經驗豐富、眼光準確、打擊狠毒。 商務送禮的人喜歡“隨心所欲”,會點名索要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近年來,一些白領也喜歡購買字畫用于家居裝飾,考慮到保值和升值的功能,通常根據裝修風格選擇字畫或國畫。
記者:您接觸到的收藏誤區主要有哪些?
吳偉超:最大的誤區就是“看地位、看名氣”。 有人問:有書協主席、畫院秘書長的字畫嗎? 雖然,有地位、有名氣的作家的作品并不一定有價值。 為什么一辭去領導職務,字畫就立刻變得一文不值? 林散之并非書法協會主席,但沒有人證實他的畫家身份。 相反,省里那么多書協主席、畫院書記,有多少人記得? 畢竟現在各種篆刻院魚龍混雜,有的還很有名氣,給自己打上“世界”、“民族”的牌子,其實并非如此。
還有一個常見的誤解:作家的作品價值在他死后才升值。 客觀地說,已故作家的作品存世量小,“稀品可住”。 歷史上,作家生前作品很少的情況并不少見,死后成名的情況也并不罕見。 但一個基本前提是,畫作必須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
還有人認為,同一作者的作品價格可以“從一個到另一個”。 我有一個同學,他是一家畫廊的老板。 有人請他估價一幅李可染的畫,他根據市場行情報出幾十億人民幣。 對方一臉愕然,說你忽悠誰? 李可染的《井岡山》售價超千億! 其實他不明白,同一個人的作品也分“三、五、九品”,早期,成熟期;
有些人輕率地認為工筆比寫意更有價值——工筆費時間,一幅畫的功夫就夠寫幾十幅了。 這是典型的外行人的看法。 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不能簡單地通過投入時間和精力來衡量。
近年來,有一種“另類”書畫創作也值得注意。 在一些省級美展中,我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作品,比如一幅表達讀書的畫。 畫中的報紙是用真報紙裝框的; 人物臉上的汗毛孔、毛細血管都歷歷在目。 這種畫可以理解為一種藝術探索,但基本沒有投資和收藏價值。
“眼光要高,不能盲從”
記者:菜鳥進軍書法市場,該從哪里入手?
吳偉超:要提高自己的視野,不要聽從身邊一些“業內人士”的意見,去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等地方欣賞高水平的展覽; 關注高水平學術展覽,從專業期刊了解作者創作水平較高,具有投資價值。 鑒于國外藝評界“吹喇叭、抬轎子”的嚴重現象,想要投資某位作家,必須注重多重評價。
可以關注一些中青年實力作家,如福建周景新、范陽、吳冠南、常進等,他們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但作品價格卻沒有跟進。及時; 還可以關注一些“??潛力股”,比如南A群“70后”畫家秦修平、徐剛、劉元堂等。
記者:通過不同渠道訂購書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吳偉超:一般來說,如果通過同學介紹去作家家訂購,可以保持正品,但價格比較貴。 去畫廊的好處是門檻低,價格也比較合理。 但要選擇知名的畫廊,口碑相對要好一些。
拍賣行也是一個好去處,但賣家必須有一個心理尺度,以及他們能接受的最高金額。 拍賣場有一個現象值得警惕。 比如,某位作家多年沒有搬家,某一段時間作品的拍賣價格突然“跳漲”,給人一種一路看空的感覺。 這個時候先不要急于跟進。 事實上,有人在“做”市場。
另一條“捷徑”是在學術展覽上與主辦方和藝術家本人協商。 總體來說,展覽中的精品畫作較多,價格也比較合理。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