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污泥處理的基本過程
城市污泥含有較高的含水率和豐富的有機質,同時污泥中又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屬、病原菌、寄生蟲卵等,若不處置,勢必會造成二次污染,影響周邊生態環境。環保產業的“新常態”下,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國家政策和行業標準,其中2015年頒布的《水十條》明確了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
城市污泥中污泥含水率較高,經濃縮后含水率一般為85%左右,具有體積大、運輸困難等特點。目前市場上主流污泥工藝有三種,填埋、焚燒、好氧堆肥。填埋污泥中有有害物質進入土壤地下水,造成環境污染而逐漸被禁止或者減少使用;好氧堆肥雖能從一定程度上實現污泥的穩定化,但污泥中含有重金屬及難降解的有機物,不能實現污泥環境風險的有效控制;焚燒可以從很大程度上使污泥減量化和無害化,但由于含水,傳統污泥焚燒系統能耗較高,投資大,且產生的污染環境,因此實際應用時受到。
由于污泥含有較高的含水率,所以必須對污泥實現干化處理。傳統的干化技術有太陽能干化、熱干化、自然干化等。太陽能干化具有設備投資大,干化效果易受天氣因素影響。熱干化具有設備運行費用高,在污泥較高含水率條件下,運行能耗較高。自然干化具有占地面積大。
污泥處理的基本過程:
1)濃縮→前處理→脫水→好氧消化→土地還原;
(2)濃縮→前處理→脫水→干燥→土地還原;
(3)濃縮→前處理→脫水→焚燒(或熱分解)→灰分填埋;
(4)濃縮→前處理→脫水→干燥→熔融燒結十做建材;
(5)濃縮→前處理→脫水→干燥→做燃料;
(6)濃縮→厭氧消化→前處理→脫水→土地還原;
(7)濃縮→蒸發干燥一做燃料;
(8)濃縮→濕法氧化→脫水→填埋;
隨著對環保行業的重視,各地單位和行業機構,都在積極的提升和改善污泥的處理工藝。污泥的有效處理處置,既要在污泥處理工藝上進一步研究,觀念上進一步重視,又要在資金上進一步扶持、政策上進一步傾斜。
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泥的來源有些?污泥處理的目的是?
固體物質是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主要包括無機固體和生物固體。無機固體主要來源于格柵的濾渣、沉砂池中的泥砂等。生物固體,即生活污泥,主要來源于初沉池中原廢水中沉降的密度較大的有機顆粒和廢水中的營養物經過生化代謝過程轉化形成的多余生物量。在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微生物代謝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氮、磷等營養物用以合成生物細胞,完成自身的生長繁殖,在宏觀上表現為污泥濃度增加。為使系統內污泥濃度(或者說微生物量)保持穩定,維持合理的生長負荷,在活性污泥污水處理工藝中常常設置污泥回流過程。除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生化反應器外,多余的污泥(常稱之剩余污泥)必須定期從系統排出。
污泥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剩余污泥含水,性能不穩定,含有原污水中的大量有有害物質,如不加處理會導致環境二次污染。鑒于環境保護和健康安全的要求,污泥必須經過處理和妥善的處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剩余污泥的處理、處置必須根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規模、污泥產生量、污泥資源化利用途徑等特點,制定經濟、合理、安全的污泥處理利用方案。關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污泥處理利用,建議采用如下2種模式:
(1)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污泥處理利用模式。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一般處理一戶或幾戶居民生活污水,規模一般較小,產生的污泥量相應不多。春夏作物需肥季節,污泥經過簡單堆漚厭氧發酵,降低有機物,去除病原菌后,可用作農田、花卉、蔬菜等肥料。秋冬需肥淡季,污泥經簡單風干脫水處理后,可通過的或者是生活垃圾收運系統收集后集中處理。
(2)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污泥處理利用模式。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量大,剩余污泥產量大。因此,必須在污水處理廠內部建設的污泥處理單元對污泥進行處理。
污泥處理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1)減量化:一般污泥的含水率在95%以上,體積大,不利于儲存、運輸和消納,所以要通過降低污泥含水率以達到降低污泥體積的目的,這個過程稱為減量化。
(2)穩定化:污泥的干物質中有機物含量一般60%-70%,會發生厭氧降解,極易腐爛并產生惡臭。因此,需要采用生物厭氧消化工藝,使污泥中的有機組分轉化成穩定的終產物。也可以添加化學藥劑,終止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來穩定污泥,如投加石灰,提高堿性,同時還能殺滅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
(3)無害化:生活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蟲卵,常常可以造成傳染性的傳播。有些污泥中還含有多種重金屬離子和有有害的有機物。因此,必須對污泥進行的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