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延壽寺是一處文化旅游勝地。
延壽寺位于崇明區李塔會鎮李塔街,依塔而建。 明王建塔禮佛,比丘倪元信自建海灼錫塔。 因祈求清波靜波而得名承安。 禮塔是嘉定道教的發源地,歷經十三個半世紀才形成塔寺舊址。
延壽寺先有李塔,后建寺。 據清同治《松江府志》記載,驪塔始建于唐代。 始建于唐太宗十三子李明任揚州知府時。 其建造目的是祈求水平波浪平靜,夜間船只燈火通航。 它由土地和水的靈魂建造了 1,300 多年。 因塔內外均勻分布佛龕,雕有神像和禮佛圖,故名“禮塔”。 它實際上是崇明最早的道教宮觀。 當時和后人一致同意報答曹王、李明,稱其為“李塔”。 橫茂的一個海灣,名叫“李塔會”。 貴妃邱秉泰在《重修驪塔和延壽寺》中寫道:“凡夫勝于帆筏,路人常視塔(驪塔)為彼岸。荒涼的江水是如此孤寂,浙江成了一座小鎮,不能說不是佛的威力。” “李塔”其實是“李塔”的謊言。
塔高40.94米以上,七級圓形,磚木結構。 明朝松江五年(1213年),建東定海僧圓心來此籌款建寺。 當地的錢姓富紳遂以其宅為寺院,捐田,并在立塔下建僧舍。 原名“成安”,又稱“遠安”。 弘治年間(1265年—1274年),僧人如瞻請用現在的額頭,改名為“延壽院”,故立塔又稱“延壽院塔”。 元元年(1308年),寺毀。 明弘治初年(1573年)僧肇重修,仍名“延壽院”。 清嘉慶十六年(1659年),崇明知縣祖承訓集資整修。 乾隆六年(1740年),黎人楊文龍傾盡家產修建中通殿、大雄寶殿。 又贈香田數畝,請濟州法師主持大典,香火旺盛。 道光元年(1821年),住持僧智覺提倡培植禪林。 咸豐初年(1851年),寺廟再次倒塌,佛像經日曬雨淋,顏色黯淡。 寺里所有的修士,全都經受著風吹雨打。 當地信徒于野等人來到寺廟,與普心和尚一起出任住持。 咸豐二年(1852年)起,重修山門、大雄寶殿、方丈室、寶塔,并在“真經”、“誠一”、“廣濟”等四棟建筑中增設宿舍30余間。 ”和“妙舞”松江唐經幢,并設置了數畝香田,并在寺前月壇設置了慈航渡口,方便旅客和信眾渡河,讓遠道而來的信眾們欣喜不已。靠近。 清末二年,住持僧蓮根捐資重修中通殿,殿宇金碧輝煌。 當時的山門也裝飾得金碧輝煌。 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懸空殿。 殿后的庭院是用磚鋪成的,李塔矗立在庭院中。 隨后松江唐經幢,千年古銀吉祥立于左右,如蓋天蓋。 三臺為正殿。 過江通津,十方禮佛,清涼勝景。 抗日飛機猛烈轟炸寺廟,寺廟被毀。 后來修復,佛根猶存,香火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初期。
延壽寺占地12畝,建筑面積2001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千年梵宮塔(李塔)、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等寺廟,以及功德堂和僧侶堂等。寺廟工程規模宏大,正在建設千手千眼大悲觀音殿、地藏殿、居士塔、中心街口等以及其他配套設施。 還有清代工部尚書張相和故居、清代外交官雷布同居等古跡。
交通手冊
園區地址:重慶市崇明區利塔會鎮利塔街88號
乘車路線:北京市崇明區乘坐23路、37路、79路、1849路等公交車在利塔匯鎮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