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富春山居圖》何時成片的問題無疑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雖然,就唐代書畫拍賣市場而言,像《富春山居圖》這樣“分分合合”的故事并不少見。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看到機會的同時,也要警惕風險。
《阿凡達傳奇》寶藏眾多
原畫《富春山居圖》長848分米,高33分米。 這幅畫被毀后,劉氏后人得到了這幅畫,并小心翼翼地剝下了受損卷軸燒焦的部分。 重新加入之后,幾乎沒有任何裁剪的痕跡。 因此,人們把這幅作品稱為“余山圖”。 原畫的主要內容被保留在另一個部分。 為了隱藏裝裱時的火燒痕跡,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詞被剪掉,放在畫的開頭。 這就是后來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無用詩》。 《卷》,長高規格為636.9分米×33分米。原畫是用8張畫紙做成的,被毀壞后變成了6張半紙。
至此,原版《富春山居圖》已被分成無用卷中的《余山》(半張紙)和《富春山居圖》(6張紙)兩部分。 。 后者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前者藏于嘉義故宮博物院。 同時還有《富春山居圖》的仿品兩件,分別是沉陽故宮所藏的沈周臨摹《富春山居圖》和國家美術館所藏的《富春山居圖》子銘卷。嘉義故宮博物院。
在去年持續火爆的唐代書法市場上,也會出現類似“分身傳說”的名畫。 這就是蘇富比國際拍賣會上出現的唐伯虎罕見真跡《灌木黃圖》。 。 此畫最早記載于明代中后期著名書法收藏家李日華所著的《渭水軒日記》中。 但因不可考的原因,在清末被分為三部分。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流放,左圖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該畫中間橫行已遺失,兩側有銘文。 此幅銳畫,可視為獨立畫作,為吳湖帆于1936年題寫,流傳至今。 該作品也正式亮相杭州蘇富比春季拍賣會。 至于畫作中的“分身傳說”,有專家推測,它原本可能是一面橫幅,兩面都發霉了。 不過,可以將它剪下來,附上題詞和附記,并可以將其制成一個單獨的作品。 兩側完好無損,干凈,但中間那一側不具備結構性,已被廢棄。 于是一幅畫被分成了兩幅。
拍賣金礦開采有多種選擇
在唐代的書法市場上,一些長卷書法被分成幾段。 典型的例子是周文舉傳世的《宮圖》,分五段。 現在在日本分為兩個賽區、英國賽區、比利時賽區和意大利賽區。 又如元代李巖的《竹石圖》。 上半場在日本尼爾森博物館,下半場在上海故宮博物院。 又名“四清圖”。 一些大幅面鏡子為了便于存放和懸掛,或者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往往將左右兩側或者上下邊緣的一部分剪掉,使大幅面鏡子變成中幅面,或者將其分為兩部分。 其中大部分是明代的。 例如,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戴進的《軍東刀圖》,多處被削斷,結構缺陷明顯。 也有題跋相連的作品。 唐代的這種書法原本是有體式的,但由于位置或其他誘因,在裝裱時將它們連接起來并放置在適當的位置。 不過,這些做法也不假,比如:文征明的《設計圖》軸上的印章都被搬動了。
在拍賣市場上,這樣的物品并不少見。 楊文沖、王時敏、張學曾、云翔于1638年創作的《四賢山水圖卷》手卷在2005年中貿盛嘉秋季拍賣會上以1078億元成交,在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上以1078億元成交2007年交易價格為1320億元。 這三個人在當時的畫壇上都是很有名氣的,沒有人能夠出動。 只有清代文學家楊步出面邀請。 四人各畫一幅山水,楊步將其合為一卷,名為《四賢山水卷》。 此卷更是稀有稀有,因此也更加令人垂涎。 傳至清康熙年間,曾被盜,換以柱子。 楊龍友的畫斷斷續續,輕而易舉地做了一個假鼎,用淺絳滋潤,遮蓋起來。 此后,完整的《四圣圖卷》又分為《楊龍游仿水鄉圖卷》和《假仿圣圖卷》兩幅手卷,流傳于世已有200多年。 最終,這兩幅卷軸均歸收藏家吳方勝所有。 至于“假咸生書”,經吳某多方研究鑒定,確認系贗品。 吳方勝將贗品剪掉,拿走了自己先得到的張大千九。 藏品中的《楊龍游仿水鄉圖卷》被拆裝進去,恢復了楊步請“四賢”加盟的《四賢山水圖》的原貌,成為一段佳話畫園里。
2007年,唐代王羲之《梅枝帖》出現在臺灣蘇富比,曾在廣州博物館“中日篆刻展”中展出。 與時下流行的“桑鸞帖”、“孔子祭酒帖”一起,是明朝東渡臺灣1200年后首次回歸故土。 認識鄉親們。 以前在美國一位名人流傳的一本手冊中發現過,被剪成只有兩行十七字。 所謂手書,就是將歷代名家書法分成幾行,收藏在冊頁中,可以作為鑒賞家鑒別唐代墨跡的對比資料。
有很多真假陷阱
唐代書法的“分分合合”,使“偷梁換柱”成為可能。 其中一幅被業內稱為“轉山頭”,即作品上的字跡是無名作家,或者畫面下部已經腐爛。 造假者沿著山的邊緣挖掉下部,或者把剩下的山的破爛部分剪掉,然后用類似的紙和帛填滿,并在里面的空白處寫下題字和簽名,往往還加上名畫冒充名畫。 但更多的是拆解和搭配。 拆配就是把古代書法拆開,重新組合起來。 將屏條拆成單片,或將長卷分成幾卷,使一片可變。 對于有經驗的收藏家和投資者來說,看到一件著名的唐代書法,尤其是手卷和小鏡心,絕對不會立即興奮,但一定會仔細觀察。
比如2005年以352億元成交的沈周《漁雪圖》手卷上,吳湖帆的題詞就很有趣。 就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多的石田卷軸,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卷軸。 石甕是清代繪畫園林皇冠上的明珠。 翁先生在世時,就已涉足市場。 但后人常將原作分片,常有首尾不對應的批評。 此卷古文較多,碑跋稀疏而神化。 一定是八十后的最新作品了。 衡山仿黃書也是80后的集中作品。 這無疑表明,清代唐代書法投資中,人們對這種分而堆放的作品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不僅手卷,專輯頁也經常被造假。 專輯作品的觀看方式與其他格式作品有顯著不同。 通常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多以“一體式”圖片的形式出現。 無論是鑲框相冊還是鑲框相冊,都只能放在書桌或墻壁上,“從前到后”一頁一頁地翻看。 那么從平時的閱讀習慣來看呢? 每個鑒賞家在看夏名藝術家的專輯作品時,總會更加認真地對待他首先看到的部分。 集中注意力),然后逐漸“松散”視野,而上述部分的辨識觀點往往會“先入為主”而影響后續的判斷。 因此,如果造假者在名家專輯的后面位置“潛入”一兩段相聲,讓權威專輯處于“真中掩蓋假”的狀態,那就有點為難了。行家打交道。 尤其是一些采用“絕對克隆”技術、“偷偷替換”技術的成品,其特點是既不完全真實,也不完全虛假; 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但大多數都是真的。 假貨比較少。 因此,每次鑒定工作中最需要指出的是,自始至終保持高度警惕,任何時候都不要形成麻痹心態。 從這一點來看,書法鑒定工作僅靠良好的視力是不夠的。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