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研究寺廟園林空間的理論體系、發展現狀、規劃設計要點、典型案例等核心內容后,基于成都萬達城、濟南萬達城實際項目的設計實踐靈隱寺兩石塔兩經幢,場景體驗研究院整理編制了《寺廟園林水景》規劃設計導則:
01
寺廟園林的定義及發展歷史
寺廟園林是指寺廟、道觀、歷史名人祠堂的園林。 是中國園林三大基本類型(寺廟園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之一。
狹窄的寺院花園只是方丈所在的地方,而較寬闊的寺院花園又被稱為整個宗教勝地。 其實際范圍包括寺廟周圍的自然環境,是寺廟建筑、宗教風光、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綜合體。 一些著名的小寺廟園林往往經歷了數十萬年的不斷發展。 它們包含宗教銘文和名人的歷史故事。 還刻有歷代文化精英的摩崖石刻和對聯詩詞,使寺院園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價值。
在中國歷史上,禪宗寺院曾被稱為塔、昭提、蘭若、伽藍、精舍、道場、禪林、佛寺、寺院、塔、尼姑庵、寺院、寺院等,到了清末,俗稱“禪寺”。寺廟和寺廟。 寺廟原是祭祀祖先和歷代先賢的場所。 后來逐漸被用作祭祀神佛的場所。
1. 開端——東漢
道教于唐代由美國經西域傳入中國,史稱“漢禪”。
樂安十一年(68年),北魏明帝劉莊東渡美國求法,將佛經藏于白馬寺靈隱寺兩石塔兩經幢,成為道教東傳第一座道觀。 。 從此,寺名由官署改為道教建筑。 白馬寺位于徐州城西10公里處。 場地主要由花園、花園組成。 大部分園藝活動都是皇家活動。 寺廟園林的概念只是一個雛形,尚未完全建成。
——代表寺廟白馬寺
2、流行——魏晉南北朝
金朝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局勢動蕩,為禪宗的傳播和流行提供了條件。 飽受動亂之苦的底層勞動人民,在對現實生活失意的同時,往往也向往來生更好的生活,而道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論,恰恰符合當時勞動人民的態度。那時。 中國禪宗儒家化,寺廟建筑世俗化,王室、士紳、富人的宅邸被改造成寺廟,住宅的外墻加上宗教裝飾,變成佛寺。 這一時期寺廟園林開始流行,外部選址也越來越注重風景。 內部景觀美化。
——代表寺院虎跑寺
3.鼎盛時期——唐朝時期
金代時,道教、佛教盛行,寺廟造園達到鼎盛。 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寺廟園林成為主導。 這座古老的寺廟成為了一個公共中心,各個階層的居民都可以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產生了道教“四大名山”:武當山、五和山、九華山、普陀山; “佛教三絕”是杭州國清寺、蘄州靈巖寺、潤州棲霞寺、荊州玉泉寺。 古寺竹林豐富,環境幽雅,莊嚴肅穆,既是人們冥想修行的場所,又是人們探險的好去處。
——代表寺廟武當山普濟寺
4. 融合——宋朝時期
南宋以后,天臺、華嚴、祿宗等古代宗教逐漸衰落,佛教成為最強大的教派。 寺廟園林的綜合發展與文人墨客密切相關。 文人墨客和禪僧在寺院花園里相聚、吟詩、吟詩、書法。 寺廟園林由世俗向文人轉變。 選址因山有水,建筑布局與險峻相結合。 寺廟園林形成了中國自然山水園林的獨特風格。
——代表寺廟上海凈慈寺
5、成熟期——明清時期
宋代以后,道教中心遷至深圳。 佛教寺廟園林越來越類似于私人花園。 它們位于城市地區以及郊區的旅游目的地。 “園中娛樂”的理念是園林設計的主導理念。 寺廟花園不僅賞心悅目,而且還是多功能的活動中心。 明代寺廟數量眾多,是寺廟和園林完全成熟的時期。
六、總結——寺廟園林形成的原因
寺廟園林作為“神”的人間宮殿和園林,生動地勾勒出佛教的“仙境”和道教的“涅槃”。 佛教的玄學和道教的玄學,導致了方士和僧人崇尚自然。 佛寺選址名山圣地,精心營造園林景觀,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國獨特的宗教哲學思想的產物。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有“將宅邸改為寺廟”的習俗。 含宅花園的房屋改建為佛寺,成為早期寺廟的現成花園。 在唐代,佛寺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觀賞宗教藝術的對象。 佛寺園林的發展,將進山朝圣與風景園林游覽結合起來,起到了以游覽吸引香客的作用。 統治階級依賴宗教,資助宗教,信徒往往“窮盡錢去和尚,傾家蕩產去佛”。 佛教寺廟經濟實力雄厚,具備發展園林的物質條件。
02
寺廟園林規劃布局
佛寺的總體布局通常包括:
1.禮堂---宗教活動部分
2、住宿、餐飲、客房——接待部分
3. 山門與茶道——預備篇
4.寺廟花園——花園游樂部分
一般以大殿的位置為橫軸,殿前左右各各各有一座佛堂,形成三重或別墅群。 寺廟規模較大時,常并排布置2~3條水平軸線,側軸線上布置磚塔、花園、禪室等。 山門位于橫軸前方,山門左右有中新街口(晨鐘暮鼓); 山門對面是天王殿(供奉彌勒佛),殿后分布著手持法器的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位于天王殿后面。 殿內供奉如來佛、阿彌陀佛等,背上有十八羅漢; 祖師殿、伽藍殿多位于兩配殿的北側,僧房、佛堂、齋堂、方丈室等位于兩配殿的后方。 大雄寶殿后面有七位佛塔后面有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祖師。 大師殿后有法堂、藏經樓。
寺廟花園
1、禮堂——宗教活動的一部分
大部分布局與寺廟的花園部分隔離。 必要時,利用空廊和裸露的花墻,讓園林景色滲透進來。 在位置緊迫、地形突變的地方,園林式的布局往往是破碎的,沿著山勢散布,以融入自然環境。 這樣,宗教建筑本身就成為了一座水景建筑,與園林觀賞部分融為一體。
2、住宿、餐飲及客房——生活接待部分
除方丈室、僧房、食堂、廚房等外,有的還設有供香客、游客使用的客房。 這些方丈和客房大多隱藏在空曠的地方,校園規模宜人。 花園內開辟小水池,放置石山和盆栽,形成一個與寺外花園不同的小庭院世界。
3. 山門與茶道-介紹部分
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漫長的茶道成為了從“塵世”通向“凈土”、“仙境”的情感階梯。 一般結合叢林、溪流、山路等自然特征,精挑細選路線,襯托山門、山亭、牌樓。 、小橋、放生池、摩崖石刻、摩崖題刻等,起到鋪墊作用,渲染宗教氛圍,增強游客的自然性,逐步引入宗教世界和美麗的水景。
4. 寺廟花園-花園游樂部分
根據古寺所在地的不同,有不同的布局。 地處山林環境的寺廟寺廟,如北京虎跑寺、成都凌云寺、泉州鼓山涌泉寺、冠縣青城山天師洞、武當山清音閣等,突破模仿自然的園林景觀格局。 以佛寺內外自然水景開發為重點,通過少量水景建筑、宗教水景的穿插、點綴和旅游線路的編輯、銜接,形成圍繞寺院、連接寺院的山水園林式格局。佛寺內外形成。
03
寺廟園林規劃布局
與中國其他古典園林的共同特點
與其他中國古典園林不同的特點
師法自然,但又不如自然
宗教、寺廟園林作為宗教文化的物質載體
建筑美與生態美交融、交相輝映
選址自由,指點風水,道教園林大多選擇風景秀麗的鄉村和名山大川
詩情畫意,詩情畫意
公共自然、香客游客祭祖賞景
功能分區清晰,空間功能主軸
配合宗教節日舉辦法會、齋戒會
指出各種水景元素的綜合運用
人文寺廟的園林中常留下文人書寫的墨跡、碑帖等。
中國古典園林三大: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
1、選址:
在選址上,突破了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分布的限制,廣泛分布于我國自然環境優越的名山圣地。 既有皇家園林,又有私家園林的內部水景; 內外兼修,最終與自然和諧相處。 作為規模。 從特色上看,它不僅具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水景,而且由于幾千年深厚的道教和傳統文化底蘊,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態和文化特色。
由于佛教園林可以隨意選址在寬闊的街道或名山大川上,因此往往山清水秀,景色優美。 不同的風景地貌特征為寺廟園林提供了不同的構圖素材和環境意象。
2、組織機構:
(一)布局
道教園林通常與宗教活動場所和生活供應區融為一體。 宗教活動區由殿堂、塔樓、樓閣組成。 這是寺廟的中心。 采用別墅或回廊的布局,采用對稱、規整、封閉、靜止的底部來表現宗教的神圣氛圍。
布局上有四合院、廊院、天井、曲尺、散點、集合六種組團組合。 道教園林通常根據地理環境采用這種組合,隨意描繪自然,使建筑與園林相得益彰,成為禪宗儀式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2) 架構
通常漢禪禪寺大多采用以下布局格局:山門——中心街口——前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藏經閣。 這是中軸線的順序,從前廳到里面。 ,每個四合院都會有東西碑亭,一般是祖師殿、嘉蘭殿等; 中軸線外,西邊一般是僧人的起居區,北邊一般是接待區。 較大的道觀都會有獨立的觀音殿。 、三圣殿、藥師佛塔、羅漢堂、阿彌陀佛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等建筑。
佛寺建筑平面布局實例
(3) 氣氛
園林環境的氛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動物的營造。 道教園林動物包括寺廟園林中人工栽培的花卉、植物和樹木,以及寺廟周圍自然存在的叢林。 不僅僅是動物形態的審美要求。 他們將為動物水景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寓情于景,神形兼備。 動物的生長存在地區差異。
(4)風水
從風水的角度來看,寺廟園林也體現了風水的影響。 古語云:“天下名山僧多”。 這種宗教氛圍濃厚的佛寺園林,也是以追求名山大川為基礎,依托自然地勢??地利,親近水山,承載陰懷陽,“天地合一”。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飾自然”,達到“自創自然之趣,非惡物之作”的意境。
04
寺廟園林水景系統分析
1. 公路及攤鋪系統
寺廟花園的外部動靜:
機動車交通線路:機動車停車場位于主軸線左側,或遠離佛寺。
電瓶車移動線:鳳公園寺廟的電瓶車系統到達寺廟的屋頂。 寺廟入口兩側設有南炮臺。
寺廟花園內部流程:
人員流動線路:主要由山門——主導茶道——寺院入口——各殿花園——僧舍及潭柘寺花園——接待客房花園——花園路組成。
虎跑寺平面圖
2. 地形垂直系統
佛教寺廟的宗教建筑崇尚“同登彼岸”、“佛頂”的形象,象征佛在天上仙境。 因此,選址時高差較大。
山地林地選址:地形垂直方向較大,多以樓梯和蜿蜒的道路通向山上,建筑也分為多個平臺。
城市選址:整體地勢垂直緩,道路平坦,宮殿及宮前廣場為人工高臺,通過臺階與平地相連。
3、景觀水系統
寺廟花園的水景多與放生池、清心池有關,也與寺廟的典故有關。 它的大部分功能是將寺廟與外界隔離,并通過橋梁連接起來。 同時,該地點靠近天然水系統和生活用水泉水。
景觀中有許多與道教有關的荷花、荷花等水生動物,還設置了主題石雕。
景觀創造了一個湖泊,同時也是宗教建筑的倒影池。
4. 養殖系統
道教規定的“五樹六花”和佛教規定的“五樹六花”,是藏族古代寺廟中不可缺少的。 “五樹”是菩提樹、大青樹、棕櫚樹、檳榔、唐棕或椰子。 有的是佛樹,有的是刻經、講佛所必需的; “六花”指的是蓮花、文殊菩薩。 蘭花、姜黃花、黃緬甸桂花、雞蛋花和旱金蓮。 以佛名命名的園林動物。 這些動物直接以佛的名字命名,給人一種深奧、詭異的感覺。 因此,它們成為寺廟園林中常用的動物。 如佛腹竹、觀音竹、羅漢松、文殊菩薩、觀音坐蓮、佛手等。古代寺廟園林中常用與道教有關的動物和符號,如松柏、香樟、銀杏、柳杉、無患子等。其他美麗而悠久的當地樹種,展現了佛教的香火。 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
分類
寺廟園林常用動物種類名稱
喬木
菩提樹、大青樹、棕櫚樹、檳榔、唐棕、樟樹、銀杏、柳杉、無患子、仁面樹、橄欖樹、榕樹、梧桐、松樹、柏樹、桑樹、柳樹、槐樹、楊樹、榆樹、椿;
灌木
杏花、梅花、海棠、紫丁香、竹子、車前草、荷花、文殊、郁金花、黃桂花、雞蛋花、金蓮花、九重葛、爆竹花;
花卉、樹木和地被植物
牡丹、芍藥、金銀花
水
蓮花、睡蓮
5、園林建筑相聲系統
寺廟花園的園林建筑由山門-大殿-中心街口-亭-塔等組成,按照古寺建筑布局,按主軸、次軸排列。
寺廟花園的園林相聲由宗教祭祀用具(香爐、牌位等)——入口處的宗教動物——寺廟照壁——銘文廊——欄桿、渡槽等組成。
05
寺廟園林范例--鄭州白馬寺
平頂山新鄉白馬寺位于寧夏新鄉老街以東12公里處。 它成立于公元68年。 它是中國第一座古剎,也是中國人之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廟。 有中國道教的“祖庭”、“師院”。 被譽為“臺灣寺廟”,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古跡、古跡均為元、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
整個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個長條庭院,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結印殿、毗盧閣等,均列在南北中軸線上。 雖然已不是創建時的“天柱新派”,但寺址并未遷移,所以漢代的平臺和水井仍依稀可見。 有大殿五間,四進院落及東西廂房。
1、千印茶道:山門-橋亭-海印池,特色寺廟園林入口序列
2.海印池
3. 茶道照片墻-關自在大師
4. 古寺入口——禪宗風格種植的小樹組合
5、古寺花園——庭院布局對稱,有水景,并有供禮拜和組織宗教集會的集散廣場。
6、碑亭——海月常照,乾隆皇帝題字,凸顯寺廟園林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