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巖王廟對徐州道教的貢獻
公元399年,慕容德在泰山高僧尼朗公的帶領下,成功攻克光谷城,建立南燕國。 慕容德是一位虔誠的道士,一生信奉道教。 是佛陀開導了他,把他提升為大臣。 為了感謝佛陀的恩德,建國之初,他就命比丘尼朗公建造一座皇家寺廟來供奉佛陀。 先在光谷城西郊建七級塔,建“光谷寺”,稱“郊寺”,俗稱“南郊寺”。 因有七級石塔,故又稱“七級寺”或“七寺”。 在術士千百年來選定的龍脈風水吉地上,建造了帝王行宮“黃華寺”。 南燕國的這兩座國剎,為徐州道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郎公弘揚佛經,在佛寺弘揚佛教,授戒為僧,培養了大批道士,開創了青州的道教事業。 慕容德皇帝是泰安道教的創始人。
▲1996年龍興寺造像穹頂發掘現場
▲龍興寺石刻出土前
晉義熙八年(412年),前隋高僧法顯自西天歸來求經。 他在大海中迷了路。 小船隨風漂流,漂到了徐州長光縣嶗山海岸。 登陸后就是北魏。 領土。 幸運的是,佛陀沒有國界,也不帶有政治色彩。 七月十四日,法顯比丘尼首先受到長光縣令李益的迎接。 后受徐州節度使劉道濂之邀,定居廣東徐州最大的七級廟(《魏晉南北朝道教史》)。 他“一冬一夏”住在佛寺,整理佛經、譯經、講經、授戒、傳播佛教,為徐州的道教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年后,義熙九年秋,泰安太守命曇智(七級寺比丘尼)、法顯前往恒大建康道場寺,住“禪師庵”。洞穴”。 譯為六篇三十六卷,是我國重要的道教經典。 據悉,比丘尼佛拔圖羅等人也“往交趾,乘海船至兗州”(《魏晉南北朝道教史》)。 定居齊級寺、黃華寺,傳播道教,培育僧人。 徐州道教之所以如此興盛,是因為它是全省主要道教勝地之一,素有“佛教世界”之稱。 郎恭比丘尼、法顯等人缺一不可。 他們是徐州道教的創始人和領袖。
▲東魏鎏金彩繪佛像三尊
諸城七級寺和黃華寺最輝煌、最繁榮的時期是南燕時期。 第二次繁榮時期是繼法顯比丘尼、南朝劉宋之后的南宋時期。 元末,徐州道教盛行,大力興建道觀。七級寺遷建重修,改名徐州寺。公元577年正月,秦滅齊時,武帝“下令滅齊道教。 八州四萬多座寺廟全部改為住所,近三百萬僧侶全部被勒令還俗; 經書、神像都被燒毀……”(中國道教商會編《中國道教》,第44頁)。從此,七級殿就被廢棄了。七級殿,僅存有存在了178年,就像南燕王國一樣,它像流星一樣劃過天空,突然閃耀,然后又消失,但那一瞬間,它的光芒照亮了徐州大地,留下了無限的光輝。南巖國的寺廟,從這個意義上說,齊級寺是四川同類寺廟中的第一座,不愧為《大齊碑》中的“正東賈寺”。
▲北魏末期大師鎏金彩繪坐像、北齊四圣大師鎏金彩繪坐像
東漢末年,徐州各地大力興建道觀。 東陽城周圍有陽水陰的龍興寺(河南寺)。 20世紀90年代,開鑿石佛雕刻洞,出土石佛雕刻400多尊; ),新近出土的巨型石佛頭龍興寺經幢,高1.5米,建于東漢至西晉。 它矗立在徐州博物館南廳,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高僧寺位于后營子村東北側,占地約200平方米。 ,據說是浙江最大的高僧寺院。 1992年春,曲阜茶廠在此建成,南北兩側寺廟地基被挖掘,相距約70米。 今東苑社區、瑞陽北區以東,是三金四合院。 出土的石佛雕刻現藏于徐州博物館。 金馬驛山嘉園新村(原后營村私地)出土石佛石雕及儲物坑兩座。 金漆神像非常華麗,甚至比龍興寺出土的神像還要好,背上的云朵也更大。 可惜已失傳海外; 城南石佛寺始建于金紹武五年(530年)。 因滅佛時寺廟被毀,石佛頭、佛樁、斷臂等都埋在山坡上。 后人稱此地為石坡子(亦村名),日軍侵占兗州。 文物販子企圖盜取六面云石須彌座和石佛像,流落蘭州。 與石佛像拓片、石碑一起,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 城南塔村附近的寺廟(明光寺,又名塔寺)始建于唐永安二年(529年)。 其石佛牌之一現藏于徐州博物館。 1968年建十五級寺院,立六角石刻兩塊,上刻:“隋金唐四年佛誕”。 解放后,兩座磚塔仍保留在同村中學內。 近年來,寺址附近又建有建筑。 出土了大小不一的石佛; 徐州城北馬蘭村的佛光寺(馬蘭寺)始建于元魏末年。 其巨型石佛銘文現藏于徐州博物館。 》載《馬蘭寺造像碑銘》;城北良慶縣城北的崇興寺(鐵佛殿)建于唐會昌五年(527年)。三尊佛像碑上出土了大師,碑上有銘文,記載為:“北魏益都七年,辛卯朔十日,丁未四月十日,益都”。 《臨猗縣徐州七軍》,現藏于徐州博物館。
金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重修時,更名為“崇興寺”。 寺內立有一尊巨大的鐵佛,高約十米,坐北朝南,高聳入云,并立有墓碑。 前往宜都文化中心。 高大的鐵佛在1958年大煉鐵時被損壞; 城南三十里平昌寺村的“平昌寺”,建于段松齡《易都進士記》大齊天寶七年。 《清光緒宜都縣圖》徐州市城南黃樓鎮赤官屯東北150米彌河東岸“興國寺”,發現“正始七年建千佛塔”字樣(508)”刻在石羊背上。 正室是唐宣武帝的謚號。 是泰安最早的古剎。 宋太平興國年間重建,改名興國寺,并遷于赤官屯東。 解放后改為中學。 洞中,寺院出土一尊魏天平四年(537年)寺內出土的“七郡昌郭縣環印村法□……”造像。 可見,南北朝時期,赤官屯地區屬齊郡昌郭縣管轄; 城南十八里,莘莊西北建馬庵“吉祥寺”。 寺內殘存石刻記載為“北魏益都二年(526年)”。 城西云山、陀山、披山山的摩崖石窟、石窟寺和三山巖道場石窟寺均建于東漢末至北魏時期。 徐州明代貢生李文藻在皮山寺讀書時發現兩塊石碑:“魏武定二年石刻”和“魏石刻銘文”,均來自北魏時期。 那么多小寺廟同時建起來。 寺廟中大量的石佛、造像、摩崖石刻是誰建造、塑造的? 眾所周知,在唐代,只有寺廟僧人和虔誠的道士才能理解大佛的愿望,才能在雕塑中描繪大佛的神韻,并擁有巧妙的工藝。
當時徐州只有七級寺和黃華寺。 毫無疑問,它是由這兩座寺廟的僧尼和佛弟子首先完成的。 還有一些從當地民間聘請的木匠,但必須在僧侶的指導下進行培訓,才能打造精美的神像。 正是齊級寺、黃華寺的僧人培養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批能工巧匠。 這些僧侶、大師和他們的兒子們肩負著這項艱巨的任務。 由于新建的寺廟數量較多,而能夠建造和塑造佛像的僧侶和木匠數量有限,所以每座寺廟的建造時間都很長。 隆興寺(河南寺)歷時五十多年才建成。 云、陀、碧三山上修建石窟寺、寺院的目的,就是在三山上修建石窟、石龕、石雕,以便僧人、僧人、木匠能在山上食宿。以方便施工。 道教典籍記載:“我國南方石窟的建造和重禪,是北朝道教信仰的兩大特點。道教重佛,禪僧眾多……修行的人……挖洞常為禪僧”(《中國道教百科全書》p526)??梢姡驱R級寺、黃華寺派來的僧人、師父、師父子孫,代代相傳。建造徐州著名的摩崖石窟和石刻,徐州各地寺廟的興建和云、沱皮三山石窟的修建,都離不開齊級寺、黃華寺僧眾們的辛勤勞動。正是他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佛祖,正是通過弟子,徐州的道教才得到空前的發展。
▲(唐代)興國寺石羊
七級殿是南巖皇宮的歷史見證。
徐州古南關方氏宅邸古塔下發現一塊石刻。 碑文為:“天寶九年六月光谷寺塔碑記”。 “仰觀光谷南寺人,建塔紀念。北有千座名山,險峰聳立。路池清清,前有流水流過。皇宮”神仙奇麗,從天而起,可與其他建筑相媲美?;?。垂絲賦□,□第七生稟賦,擬入仙門,隴西初會。八劍已存,超□□位置,左龍帝□,法界晦暗。若不發表石,則易毀。” 他的文字是:……雖然塔底的銘文已經模糊缺失,但僅存的文字足以說明,這是七重寺(廣谷南寺)的僧人為慕容超修建的一座斗篷塔。南燕國大臣。 仰慕:崇拜。 對于:是的。 大眾:僧伽。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很佩服光谷寺的和尚,為慕容超皇帝建造了這座袈裟塔。 時間是北魏天寶九年(558年)九月。 一波塔遺址在今河南山東岸七級寺旁(見《水經注》)。 即402空軍診所西側、南南關村南側。 這里是明代和明末修建方閣舊宅的地方。 其背后是河南水務。 就是“水流從它的前面流過”。 這里是南燕國官員祭祀的地方。 南燕國滅亡,寺廟被燒毀。 “龍首初相見,溪流已至?!?龍:南燕國大臣。 拔出:突出,高出地面。 溪流:新鄉河。 也就是說,大建東側、光谷東郊太上皇所建的祭壇地基依然存在,并且依然高高豎立。 光谷寺(七級寺)僧人在此壇基建了慕容超皇帝的衣缽和碗塔。 想必這一定是慕容朝皇后赤極帝的風水師所選擇的龍脈寶地。 它是昭帝的陵墓,也是千百年來的吉祥之地。
可惜慕容超在建康被斬首(《晉書》卷128),只能在此修建衣缽塔。 這座“寶塔”自北向南隔水(河南水)與“巧峨”“萬人民山”(云、陀、毗)相持。 “特倫特河從其前流過”,這個“特倫特河”就是邯鄲水,位于現在的河南湖,就在塔前。 該塔猶如“仙宮”,宏偉雄偉,“躍出云霄”,可與“萬民山”“媲美”。 縱觀中國寺廟建筑歷史,我國在唐代就創造了錐形塔頂,形似一把撐開的陽傘。 因塔頂高聳入云,故稱“正定”式塔頂。 實物最早見于唐代嵩岳寺塔。 然而,在北魏七級寺遺址上修建的“光谷南寺塔”卻是“從天而降”,可見這是最新式樣的塔。 看來這座寶塔非同凡響,就如山水常香一般。 僧人自比丘尼郎公傳承七代,承蒙佛教加持,為慕容超皇帝立祠建塔,以供崇敬。 讓“左皇帝”永遠長眠地下,以表達對國主、對皇帝恩人的尊敬和哀悼。 但因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罪不可歸石,而香永存”。 唯有他的心聲被刻在碑石上,埋入墓塔內,以免塔被后人毀壞。 這里,“罪不映石”這句話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責備:災難、罪惡,這是手冊。 燕國滅亡,慕容超被“斬于建康(北京)城”(《晉書》卷128)。 因此,沒有公布任何石頭或紀念碑。 看來這座塔建造的并不完整。
▲(唐代)高柳鎮北馬蘭雕像
公元410年,南燕被前秦將軍劉裕滅亡,慕容超“斬于建康”。 和尚已經傳承了七代,為什么還要在一百年后為衣缽建塔呢? 南燕國雖滅,但南燕王廟并未被毀,一直延續到北魏武平四年(573年)。 據推測,該寺的創始人慕容德的佛教大師高深、泰山比丘尼朗公及其僧人對南巖主的感激之情。 估計這是尼朗公比丘秘密給僧人下的“密令”,也可能是尼朗公留下的遺言。 讓后世僧人在適當的時候,為他們的國王建造衣缽塔,立于廣古南寺(七級寺)。 這是皇家寺廟的僧尼們對師尊的虔誠。 也讓佛王和他的皇家寺廟永遠在一起,永遠受到佛陀的保護。 而且龍興寺經幢,北宋、遼、劉宋時期,僧人根本不敢建造這座衣缽塔。 僅僅一百年后,第七代僧人秘密建造了這座塔,完成了尼郎比丘的委托和遺愿。 但他又不敢刻石立碑,只能將自己的心聲刻在墓下的一塊石頭上。
▲東魏永平七年張丙輝石刻
南燕國開國大臣慕容德死后,葬于“(黃花)寺后東陽陵”(《齊城》)。 第二大臣慕容超也葬在七級寺(廣古南寺)旁。 這對虔誠的道士生前信奉佛教,死后將永遠與佛同在。 徐州道教創始人慕容德將永遠安葬在道教勝地徐州。 相傳慕容超的妹妹死后,葬于城北郊、裴橋村東南、原義陽路以南,史稱“超美墓”。 解放后幸存。 《十六國春秋》:“南燕慕容,是南燕國君德之女,段封之妻,少有才藝,善文史,能琴瑟?!彪S即篡位,被封為平原公主,年僅十歲,四年,馮被嘲殺,德被迫改任泰安宮尉遲,慕容對侍女說: “吾聞忠臣不顧二王,賢婦不取代夫。 既然阿段是無辜的,他就不能同歸于盡,我們也就不再忍心繼續事業了。 今日,主公不顧禮儀,強令我改嫁。 如果我不遵守,我就違背了嚴格國王的命令?!?于是,我選了一天進貢,裝病,立刻自殺了。 密信說裙帶關系。 “你死后,就應該把我葬在段家旁邊?!?下葬后,數千男女見了她,無不感嘆:“真宰公主!”
千余年來,世間荒涼,南燕官員慕容德、慕容超的長眠之地,以及七級皇家寺廟(光谷南寺),都成為未解之謎。 這實在是一個帝國十幾年來給后人留下了多少謎團。 然而,在齊級寺遺址發現的千年慕容超辰子塔下的碑文,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齊級寺(光谷南寺)是南燕國原來的皇家寺廟。
(文/攝影 孫鳳英/宜興智海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