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他受《九華云山》的啟發,創造了玉雕的“新云山”表現方法。 “無處來,無處去。” 他不只是雕刻玉石,而是用玉來傳達《金剛經》中提到的如來智慧。 他就是玉雕藝術家程麗芳。
采薇圖
人民藝術:您的作品充滿東方審美魅力和精神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在您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和呈現。 請告訴我們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程麗芳:我從小就深受徽雕的影響。 我從2008年開始接觸玉雕,這段時間我開始思考今天的玉雕師如何才能做出不一樣的玉雕,并嘗試創新。 后來當我回望、探索傳統經典時,才發現創新并不是目的。 創新是在回望的過程中與經典進行內心交流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創作需要土壤,我的土壤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的工作根源也在這里。 作品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猶如母子,也是中國文化在當代發展的根本。
山上有很多白云
人民藝術:我們看到了您的三大系列作品:《尋隱》、《嶺上白云》、《枯榮》。 您能為我們分別介紹一下這三個系列嗎? 并談談這三個系列之間的關系,比如創作時間以及精神或內容上的一些聯系。
程黎芳:近年來,他受到從小看到的“九華云山”的深刻啟發,開始關注中國美學與當代藝術的內在聯系。 他尤其受到畫家董源、米氏父子、黃公望的影響,在玉雕創作中尊重內在的自然。 感受玉石的特質,深入探討玉雕的當代性和繪畫性。 他的雕塑注重“由實轉虛”的“空”的創作。 “尋隱”系列是我玉雕作品反思傳統的開始; “嶺上白云”系列打破傳統法式風格,創造“新玉雕云山表情”,用玉雕呈現會呼吸的云山; 《忘輪》系列直觀的天地山河背后的思考與反省。
“尋隱”系列以玉雕的形式回歸傳統的隱士思想和山水精神; 《嶺上白云》是一個實驗系列,注重雕塑中“空”的出現,作品在云山的表達上有所突破。 傳統玉雕勾勒線條式的表現手法,探索水墨寫意的渲染手法。 它由嚴謹的描繪轉向寬松靈活,隨波逐流,幾乎沒有刻意的勾勒和雕琢; 《忘輪》系列作品是對風景的反思和內心的思考。 省了,有生命循環的感覺。 在我的觀念性玉雕作品中,它們不僅僅是供人把玩或空間裝飾,本質上是為人們尋找精神思維方式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
百城煙水
人民藝術:山水創作一直是中國文人十分喜愛的重要題材。 您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還提出了“新云山”的概念。 這個“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方面?
程麗芳: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新的表達:器物不被鎖定在一種狀態,而是允許表達的對象是無限的。 因此,在表現手法上,《新云山》打破了過去的線條輪廓表現。 而是借鑒水墨的寫意渲染手法,注重空間的表達,讓云山自由流動、呼吸。 云霧不僅隱藏了天地,也讓我們可以走進去。二是新的表達方式:2020年,我再次從九華山回到北京的工作室,將云霧的狀態形象化。九華山。 想起《金剛經》中的一句話“無始無終,無處可去”,我的心突然一動。 新云山帶著力量出現在我的作品中。 后來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雕玉,而是用玉來傳達《金剛經》中提到的如來的智慧。
干燥而繁榮
人民藝術:“新”意味著打破和重構,意味著舊體制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也是觀念上邊界的突破。 在新云山系列的創作中,您未來的最終目標主要集中在哪個方向?
程麗芳:我的新云山系列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實體存在,而是如來智慧的表現。 這時,我不知不覺地充滿了創作雕塑的喜悅。 用玉來呈現一種智慧和思想,是我新云山的核心。 未來我也會努力在這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挖掘,通過有力量的作品來傳達我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隱藏英語
人民藝術:真實自然與藝術創作之間存在語言、內容、精神的翻譯,就像寫生與創作有很多區別一樣。 結合您的個人經歷,您如何看待這種從現實自然到藝術的轉變? 如何理解創作過程和語言翻譯?
程麗芳:寫生和創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玉雕創作中,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自然的力量”。 自然造物,我認為一切智慧都來自于自然的本源,造物本身也是一個還原事物本質的過程。 “寫生”可以看作是收集和交流。 藝術創作是在個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交流中產生的,這種微妙交流的結果就是作品。
突然聽到
人民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是藝術作品能夠打動人心、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 它可能受到哲學、文學、詩歌、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的?
程麗芳:藝術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 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文化展示。 它具有綜合性、跨學科性、包容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藝術創作就是重構你生活中的經歷和感悟。 我以玉雕的形式表達只是其中一種表達方式。 哲學、文學、詩歌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智慧土壤的結晶。 如果去這樣的土壤中吸收養分,就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是這樣
人的藝術:藝術創作是人與物質的交流。 玉雕創作亦是如此。 從認識到熟悉也有一個過程。 每塊玉都有不同的形狀、顏色和質地。 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些這方面的想法和經驗嗎?
程麗芳:和田玉的輝煌還在于材質的不可預測性。 材料本身會不斷地提醒你,你的頭腦必須時刻跟蹤材料的變化,否則它會“提醒”你錯誤的事情。 “思維的落差,往往就是作品的出口。” 這是我多年來對玉雕創作的理解。 我的許多意想不到的作品都是由玉石材料的變化促成的。 這不是我創造的東西,但美就在玉里,我的工作就是釋放它。 修剪掉多余的部分。 另外,大多數人都會尋找所謂的好材料。 他們需要無棉、無漿、無裂紋的材料。 這是市場設定的標準。 但我相信玉的材質和人是一樣的。 沒有高低之分。 每一塊玉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魅力。 這是大自然在創造萬物時賦予萬物的平等。 接受玉本來的樣子是我一直堅持的理念。 審美上的功利往往會掩蓋創作者對美的感受,錯過很多自然之美。
在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 乘勢而上,在自然中物我一體,我們或許能找到東方意境與中國藝術的內在聯系。
吳奇
人民藝術:藝術創作需要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觀念和理想注入到創作對象中。 作品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它能夠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觀念。 您如何看待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關系。
程麗芳:我想借用佛家的一句話來形容藝術品對人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藝術是無色的,它帶給人們情感的變化不僅僅是視覺上的。 藝術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了解人生的真相,好的藝術作品可以帶領我們向更好、更高的方向攀登。 比如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宋元的書畫等。通過藝術品,我們可以了解藝術家的思維動態,可以為我們提供看待世界、思考的新視角和可能性。關于現實生活。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