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驢子感到委屈。
圖片來自:《刺客信條:奧德賽》
在為人類服務的動物中,驢不像馬那樣英俊敏捷,不像牛那樣高大強壯,不像狗那樣忠誠敏捷。 他們總是被視為小丑。 然而,他們卻以自己獨特的堅韌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信,驢子曾經(jīng)也是清新風格
在中國文化中,驢的名聲并不好。 很大一部分“罪責”要歸咎于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他的寓言《貴州驢》讓驢成為了外強內(nèi)干的代名詞。 我們先回顧一下初中時學過的這段課文:
貴州沒有驢。 有好意的人可以乘船帶進來。 當它不再可用時,就把它放下山下。 老虎見了,覺得是個巨大的東西,以為是神,就藏在林子里偷看。 稍微出去一下,就會冷漠,互不相識。
有一天,驢一叫,老虎就會害怕,遠遠地逃走。 他認為它會咬他,所以他非常害怕。 不過時不時的看一眼,就覺得并沒有什么能力非凡的人。 隨著我越來越習慣它的聲音,隨著距離越來越近,我終于不敢反抗了。 再近一點,易熙正搖擺著,相互靠著。 驢子生氣了,用蹄子踢它。 老虎高興極了,心想:“戲就到此為止了!” 由于跳得大,老虎割斷了喉嚨,吃光了所有的肉,然后就不見了。
唉! 巨大的形狀也像德,宏大的聲音也像能力。 項無法施展身手。 虎雖兇猛,但會疑懼,卒不敢取。 如果現(xiàn)在是這樣的話,我很抱歉!
——柳宗元《貴州驢》
連老虎都害怕的驢,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一件新鮮事。 驢在中國并不是馴養(yǎng)的家畜,而是從西域傳入的,西漢初期零星傳入中原。
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中,將驢、騾、駱駝列為珍稀的“奇獸”。 但自從張騫開辟了西域商路之后,驢子就逐漸變得普遍起來,走進普通農(nóng)家,干著馱貨、拉車、犁田等踏實的活兒。 在貴州這樣邊遠、交通不便的地區(qū),驢的傳入要等到唐代。
諺語里有句話叫“驢臉耷拉”,用來形容人生氣時臉色拉長、陰沉的樣子。 圖片來自:
從東漢到魏晉,驢一度成為一種高雅之物:漢靈帝喜歡乘坐由四頭雪白的驢拉著的“驢車”出行。 當時很多名人也喜歡乘坐驢車出行,這是貨真價實的“驢車”。 驢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燦家里飼養(yǎng)了許多珍稀品種的驢驢圖片驢圖片,他也把學驢叫作為一種愛好。 王參去世后,魏文帝曹丕親自帶領(lǐng)眾人學驢叫,告別故友。 場面一定很奇怪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的聲音,讓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自己進了驢圈呢。 。
如今,“學驢叫”這句話經(jīng)常被用來作為人們發(fā)泄不滿的表達方式。 總之,與當時曹丕的“深情驢嘶”絕對不同。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多少學過如何叫動物。 驢叫肯定是很流行的一種,但是家長們一聽就不高興了。 驢一定很困惑。 當年,他還被稱贊為一個年輕、新鮮的人,但現(xiàn)在,與驢有關(guān)的聲音和詞語都不太流行了。
別小看驢子,它會磨磨蹭蹭,也會去打仗。
在中國西部廣闊的荒野中,還生活著兩種野驢——蒙古野驢和藏野驢,但它們尚未被人類馴化。 世界上所有家養(yǎng)驢的祖先都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非洲野驢,它也是野生馬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
家驢的祖先非洲野驢如今在野外僅存幾百頭。
大約5000年前,非洲野驢被當?shù)鼐用耨Z化,很快被引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 在馬引入之前,古埃及人用驢來耕地和馱運貨物。 他們建造了壯觀的金字塔、太陽神廟和方尖碑。
古埃及墓穴浮雕中的驢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甚至將四頭驢套上戰(zhàn)車,趕往前線。 它們成為人類最早的戰(zhàn)車,在當時的戰(zhàn)場上威力無比。 這一場景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烏爾古國展品《烏爾之國》中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場景。
圖片提供:小冰
大約3300年前,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將馬引入中東。 于是,體型、速度、力量都處于劣勢的驢很快就被馬踢出了一線地位。
在后來的戰(zhàn)場上,只有英雄駕馭的戰(zhàn)馬載入史冊,卻沒有聽說過騎驢的勇將……在先有馬、后有驢的中國古代,不需要驢來代替。去前線。
既然有馬,為什么還要用驢呢?
圖片來自:
驢雖然不如馬高大強壯,但也不是“低端”馬。 它們也有自己的長處——作為來自山地沙漠的動物,驢不擅長跑得快,但它們的承重能力和耐力卻很強。 每天可以攜帶相當于自身重量一半的貨物行走十多個小時。 驢也比馬更能適應山區(qū)、丘陵等復雜地形。 而且,驢不僅對飼料的要求低,而且其耐渴能力在家畜中僅次于駱駝,比牛、馬強得多。
由于驢和馬的優(yōu)點和缺點相輔相成,人們將它們雜交,創(chuàng)造出了強壯有力的騾子。 可惜的是,騾子幾乎沒有繁殖能力,所以人們只能逼著驢和馬代代相傳“跨種族相愛”。
圣托里尼山路上騎著毛驢的游客
在中東、中亞、中國西北部以及歐洲伊比利亞半島,氣候干燥、土地貧瘠、山地環(huán)境簡直就是驢的家園,幾千年來驢一直是當?shù)氐闹饕坌蟆?盡管當?shù)氐馁F族們總會買幾匹好馬來炫耀自己的財富,但普通老百姓仍然不得不使用體格健壯、好飼養(yǎng)的驢子干活、拉車、出行。
亞洲伊斯蘭傳說中的民間智者阿凡提、西班牙名著《堂吉訶德》中的農(nóng)民桑喬,都固化了驢作為“國民坐騎”的經(jīng)典形象。
騎著驢的阿凡提是中國新疆、中亞、西亞地區(qū)伊斯蘭傳說中的“草根”智者,而在這些干旱山區(qū),驢確實是不可或缺的。
《宰相劉羅國》中,乾隆還騎著毛驢微服私訪,如果騎著馬那就不對了。
現(xiàn)在我們不得不再次提到希臘。 與上述地區(qū)一樣,希臘也是山區(qū)環(huán)境。 看看下面的地形圖。 棕色區(qū)域都是山脈(棕色)。 一眼望去,確實沒有平坦的土地(綠色)。
圖片來自:
即使在科技發(fā)達的21世紀,在許多汽車、拖拉機無法操作的偏遠地區(qū),驢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連電動自行車也被戲稱為“電驢”。 在著名的旅游勝地希臘圣托里尼島,驢子最近成了新聞的主角:
希臘圣托里尼島的圖片來自:
圖片來自:@微博、CNN官網(wǎng)
我們不去談論別人的規(guī)定,也不去討論是不是經(jīng)營者對待驢子不夠好,是不是游客太多了。 想必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騎毛驢上山欣賞圣托里尼的美景時,都會感嘆吧。 原來驢子這么重要! 無人能取代!
要知道,全球大約有4000萬頭家驢,其中中國占1/7,是第一大驢養(yǎng)殖國。 驢為人類服務的時代還遠未結(jié)束。
圖片來自:
撰寫者 | 張同同
微信編輯器| 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