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皇帝是天之驕子,也難以抗拒不可預(yù)測的事實。 指望黃佐能延續(xù)千年,其實是徒勞的。 南燕國寺和皇宮的“黃花寺”,東陽宮前的“日月同輝”的對聯(lián),承載著郎恭和尚的美好祝愿,最終未能保住皇位。 僅僅存在了十二年,曾經(jīng)繁榮的南燕國就被東晉將領(lǐng)所滅。
公元399年,慕容德在泰山高僧瑯公的指點下,排除萬難,成功攻克魯國舊地“光谷城”,建立南燕國。 慕容德認為自己的國家和國家是在佛陀的指引下實現(xiàn)的,所以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并一生信仰佛教并不容易。
為了感謝佛陀的大恩,建國之初,慕容德請朗工和尚修建國寺,供奉佛陀,教化百姓。 一是在光谷城南郊建七級塔,收藏佛經(jīng),并在其周圍建“光谷寺”,稱“郊寺”,承接國家祭祀; 并在光谷城南郊建七級塔,收藏佛經(jīng)。 他在土中修建了皇宮“黃花寺”。 除了作為皇帝的日常居所外,還承擔著弘揚佛教的重任。 這兩座寺廟是朗貢和尚親自監(jiān)督設(shè)計和建造的。 它們代表了當時佛教建筑的最高水平,是北方佛教寺廟中最高的。
雖然南燕國滅亡了,但瑯公和尚還是達到了弘法的目的。 這兩座皇家寺廟成為郎恭和尚傳播禪宗教義的基地。 他在這里講經(jīng)、弘揚佛法、受戒、培養(yǎng)了大批佛教僧人和世俗信徒。 青州佛教由此發(fā)源,慕容德和皇帝成為青州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
魏晉時期青州開創(chuàng)的佛教事業(yè)不斷繁榮,永垂不朽。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短命的南燕古國給青州佛教留下的寶貴財富。
法顯大師登陸青州,住習一年,留下佛教瑰寶
公元410年,東晉義熙六年,黃佐易主,光谷城在戰(zhàn)亂中失守。 新任青州刺史楊牧之,按照堪輿大師的指示,在原光谷城的基礎(chǔ)上修建了新城“東陽城”。 《啟程》記載,一位姓郭的風水大師“建議楊牧借水土建東陽城”。 這位郭大師很可能就是東晉著名學者、堪輿大師郭璞。 他的建議不是楊牧的。 沒有理由不聽。 不僅如此,楊牧之還在慕容德的風水寶地上修建了行政中心所在的東陽城內(nèi)城,東陽城因此得名。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北魏僧人法顯從海外歸來求法。 他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 他隨波漂流,登陸海岸。 向村民問路后,他才知道,這里就是東晉之地青州。 所轄長光縣,《佛國志》記載為“嶗山南岸”,即今青島市嶗山區(qū)沙子口一帶。
青州齊級寺成為法顯回國后傳播佛教的第一站。 這也是青州齊級寺繼瑯公和尚之后迎來的第二位重要高僧。 時任東晉青州廣州郡刺史李泥,久聞法顯大師的名聲,又知道他十三年漂洋過海歸來,立即趕往。去海邊迎接他。 佛教沒有國界。 七十八歲的法顯感激長光縣縣長的誠意,跟著他來到了長光縣衙門。 據(jù)史料記載,時間為“義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后來,青州刺史劉道濂聞訊,邀請他到青州七級寺(即南巖寺郊外的“光谷寺”)在寺內(nèi)修身養(yǎng)性。 同時整理佛經(jīng)、翻譯佛經(jīng)、講經(jīng)弘法、出家出家。 史料記載,法顯在青州住過“一冬一夏”,然后啟程前往建業(yè)(今南京)。
另外,北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高僧秋那跋陀羅幾乎與法顯法師同時來到青州七里寺和黃華寺。 他“到交趾,坐海船到青州”傳播佛教,培養(yǎng)僧侶。 在這些佛教大師的加持下,青州佛教蓬勃發(fā)展到了極致,成為全國第一圣地、北方第一,甚至被譽為“佛教世界”。
佛教在北魏繼續(xù)盛行,卻因北周禁佛而滅亡
北魏滅南齊都城洛陽后,佛教蓬勃發(fā)展。 《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期,禪宗文化達到鼎盛”。 佛教寺廟廣泛興建。 南巖七級寺遷移重建,地點選在長江東陽城外。 寅(水以北為寅),改名“南陽寺”,位于今南陽湖放水門北側(cè)。 這就是今天的龍興寺遺址。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國家動亂,分裂為東魏、西魏。 十多年后,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時任大冢宰相的權(quán)臣宇文覺廢帝自立,定都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 由于開國皇帝孝敏帝宇文覺及其繼任者明帝宇文毓也是虔誠的佛教信徒,所以佛教在北朝持續(xù)盛行。
公元561年武帝宇文邕繼位后,北周佛教處于衰落狀態(tài)。 寺廟里的僧人不服兵役,也不納稅。 當國家發(fā)生災(zāi)難時,寺廟并沒有幫忙救災(zāi)。 相反,他們使國家富裕起來,并趁機兼并土地。 有句話叫“自己的罪孽無法挽救”。 武帝一怒,下令滅佛。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派”之一。
武帝下令滅佛,給北齊佛教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 《佛教在中國》一書中證實,“當時齊國佛教,八國寺院四萬余座,全部改建為住宅,僧人近三百萬”。 ,并命令他們?nèi)窟€俗?!碑斎唬械慕?jīng)文和佛像也被燒毀。由于這場災(zāi)難,存在了178年的七級國寺陷入了廢棄的狀態(tài)。 。
青州佛教文物無數(shù),其中大部分是魏晉時期的奇珍異寶。
青州七級寺和黃花寺的第一次輝煌和鼎盛時期是在南燕時期,第二次鼎盛時期是高僧法顯之后的東晉南朝劉宋時期。 據(jù)史料記載,金代大定年間,宋碑上刻有“宋元二年,丹湖佛堂”,可見其繁榮。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齊級寺是山東最前無古人的寺廟,無愧于被列為《大齊碑》中的“賈東寺”。
我們舉幾個南燕國佛教給青州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為例。
○在龍興寺(南陽寺)遺址發(fā)現(xiàn)一處存放石佛像的坑,出土石佛像400余尊,品質(zhì)優(yōu)良。 現(xiàn)藏青州博物館。
○ 在市郊岔河村附近的報恩寺(石佛寺),出土了一尊高1.5米的巨型石佛頭。 經(jīng)鑒定,雕刻年代為北魏至東魏。 現(xiàn)矗立于青州博物館南館,成為鎮(zhèn)鎮(zhèn)之寶;
○后營子村西北側(cè),1992年建青州酒廠,發(fā)現(xiàn)山東最大的比丘尼寺遺址。 發(fā)掘了南北兩座大殿的地基,出土石佛像,收藏于青州博物館。 還有石佛像儲藏坑兩個。 佛像均鎏金、彩繪。 在龍興寺尤其受歡迎。 不幸的是,他們在海外失蹤了;
○城北梁孟村北有崇興寺(鐵佛寺)遺址,始建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遺址中出土石佛、菩薩三尊。 農(nóng)歷正月十三,青州臨猗縣辛卯所、癸卯、七軍”龍興寺經(jīng)幢圖片,現(xiàn)藏于青州博物館;
○城北還有一個下田村。 附近發(fā)現(xiàn)了佛塔寺(俗稱下塔寺)遺址。 據(jù)考證,始建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 四面石佛像及碑,現(xiàn)藏青州博物館。 隋開皇至仁壽年間,建十三級塔,并立兩根六棱石經(jīng)柱,上書“隋仁壽四年佛誕”。上面刻著“王朝”字樣。 近年來,寺址附近又發(fā)現(xiàn)了大小不一的石佛。
○青州城北有石佛寺遺址。 據(jù)考證,始建于北魏永安三年(530年),滅佛時毀。 石佛的頭、殘肢和斷臂被埋在附近的一個斜坡上,這個地方被稱為“石坡子”。 日本侵略中國卻未能竊取文物。 六面佛頭石經(jīng)柱、石佛像碑在濟南失傳,現(xiàn)藏于山東省博物館;
○青州市城北的馬蘭村,有佛光寺(馬蘭寺)遺址。 始建于北魏末年。 出土了一座巨型石佛像碑,現(xiàn)藏于青州博物館。 清代學者段松齡《一都金石記》載有“馬蘭寺佛像碑”,題為“為證。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重修時,更名為“崇興寺”,寺內(nèi)有一尊高十米的巨大鐵佛,并立石碑為記,20世紀50年代,石碑被運至宜都文化中心保存。在鋼鐵冶煉過程中被破壞。
○青州市東部黃樓鎮(zhèn)池家莊西北有“興國寺”遺址。 出土石羊一只,胸前刻有“正始五年建千佛塔”字樣。 正始五年(508年),即北魏宣武帝年號。 是北魏時期青州最早的佛教寺廟。
○城南云山、陀山、皮山等地有大量摩崖石窟造像,還有寺院、石窟,均建于北魏末年至北齊時期。 清代青州進士李文藻在皮山寺求學時,發(fā)現(xiàn)兩塊石碑,分別記載為《魏武定二年造像記》和《魏造像銘記》。是東魏時期的遺物。
青州地面上眾多的佛寺石造像,都是受到南煙國寺的影響。
三國、兩晉、南北朝僅持續(xù)了200多年。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密集修建了如此多的大型佛寺,建造了大量的石佛、造像、摩崖石刻、碑刻。 如此大規(guī)模的工程由誰負責完成? 這也是考古學家關(guān)注的問題。
宗教起源于原始的精神信仰。 這些虔誠的僧侶和信徒把供養(yǎng)視為一生中最偉大的事業(yè),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技藝高超的工匠。 他們的心距離神佛最近,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佛菩薩的魅力。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細致的作品,才能展現(xiàn)出如此巧妙、無與倫比的技藝。
毫無疑問,最早一批定居青州古城的信徒就來自齊級寺和黃華寺。 青州最初的佛教局面龍興寺經(jīng)幢圖片,就是靠這兩座寺院的僧人、僧人和佛弟子的支持。 他們掌握最高水平的佛教教義和理念,依靠信徒的捐贈,并從私營部門聘請各種工匠。 這些工匠必須接受僧侶的指導和訓練,了解宗教的精髓,才能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 隨后這種精神技藝就成為工匠的特殊門類之一,并代代相傳。 修士和弟子缺一不可。
由于新建寺廟較多,能雕刻佛像的僧人石匠數(shù)量有限,所以每座寺廟的修建時間都較長。 隆興寺(南陽寺)歷時五十多年才建成。 在平地上建寺廟比較容易,但在深山開鑿石窟就比較困難,需要更多的技巧。 青州以云、沱、碧三山為界。 為了在山上開鑿石窟、造像石龕,負責監(jiān)工的僧人帶著石匠們一起去。 他在山里安居樂業(yè),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設(shè)中。 據(jù)考證,“佛教強調(diào)禪修,有很多禪僧……挖洞的人往往都是禪僧”。 由于青州造像在造像風格、題材、信仰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被考古界稱為“青州模式”。
可見,在南燕國七級寺、黃華寺僧眾弟子的不懈努力下,青州已擁有豐富的佛教寺廟規(guī)模和一組摩崖石窟造像,至今仍可見。 這些寶藏與七層寺和黃華寺僧眾弟子的辛勤勞動,以及虔誠精湛的工匠們密不可分。
(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頭條號“石頭大師的角澳筆記”所有,歡迎轉(zhuǎn)發(fā),不接受轉(zhuǎn)載。文章相關(guān)圖文素材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公共資源,如有侵權(quán)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