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研究館員陳鋼全,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趙亞軍,陜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榮譽獎獲得者”馬鈺邀請了文博專家等文博專家對項目進行了初步考察。 甲方代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吳星、顧文婷,乙方代表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研究員馬林艷、辦公室主任王慶華、項目現場經理田小平出席會議。
初評會由涇川縣博物館館長陳景強主持。 會上,陳景強介紹了項目背景和概況,田小平匯報了項目具體實施情況。 隨后,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匯報,檢查了項目資料,并對現場保護修復文物進行了考察。 經過詢問和討論,他們認為該項目滿足了項目的要求。 該規劃要求嚴格遵循文物保護基本原則龍興寺經幢圖片,前期研究扎實,技術路線合理,操作科學規范,保護修復效果良好。 項目交割信息齊全,符合項目驗收要求。 同意通過初步驗收。
“涇川出土彩繪石佛造像保護修復工程”保護修復的文物是12月涇川大云寺東側宋隆興寺遺址地窖坑出土的佛教文物2012年12月31日,一塊出土的磚刻上清楚記載,這批佛像藏于“宋代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距離出土之日足足有1000年。 這個網站偶然發現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和發掘。 該遺址內涵豐富,已發現佛像坑、地宮、房屋遺址等眾多遺跡。 出土佛舍利、佛骨2000余件,還有佛像、菩薩像、天王、力士、沙彌像以及造像碑、經柱等278件(套)。文物。 造像上起北魏、西魏、北周,下至隋、唐、宋,時間跨度六百多年。 它們由青石、砂巖、陶器和泥塑制成。 其中許多都涂有金色的油漆和裝飾。 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為研究涇川歷代佛教造像的演變及其與周邊文化的互動,探討宋代涇川佛教寺院的發展、龍興寺的歷史沿革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已引起國內外關注。 引起了宗教界、學術界和全社會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關注,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大考古發現”。
2015年5月,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批準了“涇川出土彩繪石佛像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方案。 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在涇川縣博物館實施了該項目。 2019年4月開始實施,2021年10月基本完成。共修復文物238件,其中石器209件、陶器27件、瓷器2件、新粘合件41件。
為落實好這一項目,陜西省文物研究所的專家和教師,根據保護修復方案,依靠多年積累的經驗,建設了“國家文物局磚雕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創造性地開展“石刻文物”工作。 通過石材溯源,按照既定的保護修復原則和技術路線,采用超聲波檢測、加固實驗、三維掃描、比色檢測、海水淡化檢測等技術手段,克服施工現場條件差、作業任務重等因素。 ,修復過程艱難,歷時三年。 這批文物經過精心清洗、拼接、加固、完工,有效消除了文物病害,達到了保護修復的預期龍興寺經幢圖片,恢復了千年大佛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