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寺藏經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博物館大廳中央。 是一座七層八面的石質經樓。 藏經樓始建于大理國時期,因位于當時的地藏寺內而得名。 1919年,這座經堂建筑從泥土中被發現。 1923年被發掘,周圍建有古建筑公園。 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藏寺藏經樓是大理國時期在地藏寺修建的。 根據樓上的銘文可知,該樓是大理國宰相袁斗光所建。 碑文記載,袁道光修建這座經堂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炫耀山禪府世襲侯高明盛的功績,二是展示他輔佐山禪府少主高盛時的功勞。 民國初年,地藏寺的經堂建筑大部分因戰亂被掩埋地下。 1919年,地藏寺藏經樓被重新發現,并于1923年出土。當地政府以地藏寺藏經樓為中心修建了一座古公園,在藏經樓周圍種植了草皮,并修建了鐵柵欄進行防護。
地藏寺的經堂共有七層八面。 通體由紅砂巖雕刻而成,自下而上逐漸分割。 經堂凈高6.5米,底部為平臺,高1.1米,底寬11.7米離安國寺經幢最近的酒店,頂寬8.75米。 石頭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較長,前四部分較短。 它們通過圓形公榫和母榫相互連接。 除第一層與須彌座之間刻有經文外,各層之間的界石均呈傘形,并飾有小佛、佛珠等雕刻。
臺基之上是須彌座部分。 該部分上下兩端為八角峰,中部為鼓形。 周圍有云紋浮雕和八龍浮雕。 這八龍就是云南尊崇的八龍王。 須彌座與一層之間刻有漢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日誓愿》、《建佛頂寶塔訓示》、《四大誓愿》等內容,共1679字。 其中《建佛頂尊寶塔記》為大理國儒佛學者段金泉所著,詳細記載了當初建塔的緣由。
須彌座之上是第一層建筑,共有造像10尊。 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雕刻有天王、護法神像。 每尊雕像高1米多。 他們身穿盔甲,戴著頭盔,手里拿著武器。 東邊有兌塔茹阿施陀羅王腳下雕刻的夜叉臥像,稱為毗舍瓦閣; 南邊,生長王腳下的夜叉像,是強大的鬼王鬼王。 西邊,光武王腳下的夜叉像是伏旦那; 北方多文王腳下有三位土地神,分別是大地、尼蘭波、毗蘭波。 四尊佛像之間的空白處刻有梵文《佛冠陀羅尼經》。
昆明地藏寺大理經樓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造像最多、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美的一座。 尤其是唐宋時期的經柱造像,佛菩薩的莊嚴,施主的謙卑離安國寺經幢最近的酒店,女神的雍容,飛云流水,人體的醇風,莊嚴世俗,富有濃郁的藝術氣息。在人情味方面,這確實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