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蔭白玉仕女-清代(玉雕)
獨山玉?!ぴㄓ竦瘢?/p>
商代婦好墓玉雕人物(玉雕)
翡翠蟈蟈與白菜·清代(玉雕)
一鳴驚人(玉雕)
玉蟬·漢(玉雕)
三友圖(玉雕)
【工藝】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玉是集審美與仁愛于一體的文化載體。 玉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禮記·學記》云:“玉不琢,非成有用之器”。 玉在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謙君子”的品質(zhì)。 玉石的藝術美感和文化內(nèi)涵,都離不開能工巧匠的雕刻。
玉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中已出土玉雕。 早期玉器造型簡單、籠統(tǒng),工藝不精湛。 紋飾多為對稱簡約圖案,雕刻技法有陰線刻、陽線刻、斜脊線刻、磨地浮雕和透雕等。
商周時期,玉雕工藝有了質(zhì)的提高。 玉器被廣泛用作禮器和祭祀必需品。 出現(xiàn)了佩玉佩、祭玉佩、官玉佩等小型禮器。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玉雕的文化內(nèi)涵和外延逐漸形成。
秦漢時期將玉雕藝術推向輝煌。 此時的玉雕受到儒家文化和煉丹思想的影響,使玉雕理想化、擬人化,玉的“德”也得到弘揚。 同時,玉器還承載著漢代人民的精神信仰,“玉葬”的習俗開始流行。 漢代玉雕形式多樣,鏤空雕刻技法普遍使用,陰線雕技術也日趨成熟,雕刻細如游絲。 例如,漢代創(chuàng)造了玉雕史上著名的“漢八劍”技藝。 漢代陪葬用玉蟬的背部、眼睛、翅膀等部位的工藝粗獷簡潔,對后世的玉雕技藝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低迷之后,唐代玉雕開辟了新的局面。 唐代隨著世俗文化的發(fā)展,玉雕失去了漢代之前的雄偉風貌。 此時的玉雕既實用又寫實。 飛禽走獸、人物與生活場景交織在一起,使此時的玉雕充滿了人情味。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的美玉不斷從東方傳入,其文化也對中國玉雕的風格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宋代,中國玉雕的發(fā)展達到了另一個高峰。 民間出現(xiàn)了大量的玉石作坊,文人墨客也喜愛玉石。 此時的玉石清新獨特,給人一種自然含蓄的美感。 宋代玉雕圖案豐富多樣,以吉祥龍鳳為主,還有鳥蟲花草、飛禽走獸、人物牲畜、幾何圖案等裝飾圖案。
元代玉雕既融合了宋代世俗典雅的氣質(zhì),又融合了蒙古族粗獷古樸的藝術特點。 這一時期的各種雕刻技術更加成熟。 除浮雕、圓雕外,還制作多層次的鏤空雕刻。 1265年,元朝創(chuàng)建者忽必烈命工匠制作了“獨山玉?!?,這是元代規(guī)模非常大的玉雕。 作為一件巨型酒器,其目的是為了體現(xiàn)元朝的權力。 玉雕下部采用浮雕、負紋的雕刻手法。 上部刻負紋,描繪翻騰的漩渦。 周圍刻有龍、鹿、豬、馬、犀牛等動物浮雕。 造型各異,精致典雅,可見當時玉雕工藝的高超。
明清時期是玉雕與民間文化日益融合的時期。 此時的玉雕題材被賦予了各種吉祥寓意,人們通常以諧音的方式將形象與寓意結(jié)合起來。 例如“蝠”指“吉祥”,“瓶”指“平”,“魚”指“有余”等,象征著人們對美好明天的希望。 此時的玉器制作融合了各種傳統(tǒng)工藝,各界工匠大顯身手,屢創(chuàng)精品。
玉雕的繁榮與工藝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那么古人是如何加工玉料的呢? 首先是材料的選擇。 玉石材質(zhì)的好壞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價值。 西漢以來,中外貿(mào)易更加便利,西域的美玉逐漸從東方傳入。 西域玉石溫潤透明,尤以和田玉最受歡迎。 美玉的到來也為中國玉雕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詩經(jīng)·衛(wèi)風·乞敖》記載了玉雕的技法:“如削、如刷、如耕、如磨”。 切、刷、雕、磨是對玉料的初步分解、進一步修整、雕琢。 并拋光。 玉雕是一種“減法”雕刻,需要對整體有一定的把握。 因此,玉雕首先是粗雕,然后采用線雕、浮雕、鏤空、鉆孔、散環(huán)、隱蔽、拋光等技法進行精雕。 最后一步是拋光,用細軟的木片、葫蘆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臼,反復拋光,使玉石呈現(xiàn)出凝膠般的光澤。
中國玉雕技藝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特點,那就是“俏色”。 有些玉料中常常含有一些雜色,丟棄起來可惜,所以工匠們根據(jù)雜色部分的形狀和顏色進行設計。 清代玉雕《翡翠蟈蟈白菜》就是采用這種工藝雕刻的。 白菜的根部基本是白色的,而白菜的頂部和螞蚱的形狀則用玉色的黃綠來表現(xiàn),營造出白菜磨砂后的質(zhì)感和青蚱蜢吃菜的場景。卷心菜,很自然也很有趣。 。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人民一直在研究和創(chuàng)新玉雕技藝。 如今,這些技法的綜合應用,更能凸顯玉石之美。
由于玉石材料在古代是稀有而高貴的,所以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應盡量避免廢棄材料。 工匠們需要對“廢棄”的材料進行重新想象和巧妙設計,變廢為寶。 以清代《白玉桐蔭仕女圖》為例。 它本來是廢碗的材料,但工匠們對其進行了改造,將拆下的部分設計成半閉的月門形狀,有兩個女士凝視著它。 靠門而立,一個人抱著如意,另一個人雙手捧著什么東西。 人物的肢體動作與廢舊材料巧妙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造型。 從平面雕刻線條到立體透視表達的變化增加了深度感。 此玉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
中國古代強調(diào)氣轉(zhuǎn)化為陰陽。 從玉石本身來看,其堅實的石質(zhì)給人一種陽剛之美,但玉石本身的顏色溫暖透明,也表現(xiàn)出陰柔之美。 如何將玉石的顏色和質(zhì)感完美結(jié)合,是玉雕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工匠們力求把握整體,盡量保留玉石本身的特性,更好地體現(xiàn)玉石的質(zhì)感和色澤,給人一種平和淡雅的中性美。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流逝。 中國玉雕在歷史的長河中沉積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只有不斷從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生存和發(fā)展。 只有承載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藝術品才能獲得廣泛認可。 從新石器時代的古樸,到明清時期的精致,再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玉牌的雍容華貴……我們可以看到,玉雕不僅是中國禮樂文化的代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玉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用“人文關懷”的價值理念詮釋了藝術家對于中國夢的美好寄托。
中國玉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它不僅傳達了古人的審美追求,也被中華民族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玉雕藝術家應該繼續(xù)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融合國內(nèi)外玉雕藝術和時代審美氣質(zhì),創(chuàng)作出既蘊含深厚審美品格又具有廣泛認可度的玉雕藝術品。 。
(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研究組,作者:黃楠,燕山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