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聯先生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的設計,是金鑲玉工藝的主要傳承人。 在他的展廳里,記者看到了楊根聯先生近年來創作的精品鑲金玉器精品,包括佛像、鼻煙壺、玉石如意、珠寶掛件等。 精美絕倫,佛像能層層打通各種機關。 可謂是寶藏十足,精美絕倫,雍容華貴。
楊根蓮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 固本守魂,事關一個民族的未來。 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前發展,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記者約好與楊根連先生共同探討的話題。 玉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 楊根聯先生與玉打交道多年,他的文化自信應該是歷史悠久的。
楊根蓮作品
楊根聯先生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愛國。 看這玉杯是用來喝茶的。 黃金鑲嵌在和田玉上。 它是如此美麗。 因為,國家安定,社會安寧,石可以成玉; 國家亂,玉也成美玉。 石頭。 歷朝歷代,只有盛世,藝術才會有大發展、大繁榮。 這也是一個硬道理。 楊先生說,既然我出生在這片土地上,我就沒有理由不熱愛這個國家。 不愛國,就如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認得。 他怎么還能算是一個人? 之前我就跟朋友們說過,我今天的成績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 最近我覺得自己想錯了,因為我的成功得益于北京玉廠的培訓,得益于和我一起住在地下室創業的家人,還有國家提供的和平穩定的環境。為藝術家提供生存的沃土。 父親說:“工作是一個人的影子”。 所以,人不可一天不醒,更要知道自己有多重。 我只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他們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前進。 玉是我骨子里的東西。 我不是商人,而是工匠; 我不是大師,只是一個玉雕師。 我不需要弘揚,但金鑲玉文化需要弘揚。
楊根蓮作品
其次是文化自信,其次是創新。 金鑲玉自古就有。 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鎏金玉帶鉤,具有包金嵌玉的工藝。 但由于社會動亂,金鑲玉技藝屢屢失傳。 楊先生說來找我算是第三次復興。 雖然說是工藝品,是手工制作,但我是用心做的,而不只是用手做的。 我相信,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個宇宙,那么你所做的工作就會有一個宇宙。 我特別感謝那些祖先。 他們確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財富。 他們的辛苦是難以想象的。 正是他們推動了中國玉文化的發展。 我研究過金鑲玉器,包括故宮博物院的金玉器。 這些工藝要么是鍍金,要么是貼金,但我做的鑲金玉是真正的把金鑲嵌在玉里,而不是用膠水。 鑲金玉石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在玉石表面刻出與金絲寬度和深度完全相同的細溝。 然后,不斷地敲打、打磨、拋光,最后將金絲與玉槽緊密貼合。 這里有很多技術創新。 要知道,在雕刻、錘擊的過程中,一不小心,玉就會碎,金子就會消失。 有朋友不信,就用針小心翼翼地將金線分開。 結果,它們仍然鑲嵌在玉槽內,而不是簡單地貼在外面。 我制作的器物中,毛發般的金絲和玉料已經融為一體,沒有任何凹凸感。 同時將鏤空、削薄的工藝與金、玉鑲嵌工藝相結合。 即使鑲嵌在玉珠等曲面上,也不會磨損、跳線。 我覺得金鑲玉的工藝特別適合“和”字,讓世界上兩種不同的材質達到了最美的結合,創造了金與玉的完美搭配。 我們做任何事、做事都要追求這個“和諧”二字。
文化自信也需要責任。 習總書記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多大的責任,我們就能擔當多大的責任。” 我想這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啟發。 如果你有能力,就應該回饋社會。 一是要承擔社會責任。 連續六年,我利用自己的才華和技能,為朝陽區從事手工藝的殘疾人進行藝術指導。 我愿意成為殘疾人的“藝術拐杖”。 我不后悔,并且會繼續這樣做。 一個患有嚴重抑郁癥的孩子,每天都認真對待每一炷手工香。 正是這種簡單、重復、單調的動作,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了陽光,緩解了他的病情。 每次看到這些,我就深信要在這些殘疾人中收徒,讓他們成為能通過手工藝創造社會價值的人。 這也是一種傳承。 二是文化責任。 玉是支撐中華文化的脊梁和道德標桿。 不管玉是五德還是七德,只要堅守德性就可以了。 但同時我們也要加大文化宣傳力度,不要讓藝術在我們手中中斷。 如今,手工藝正在受到機器的沖擊,但我認為快餐和大餐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文化也是如此。 僅靠互聯網無法生產出精美的工藝品。
幾千年的玉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工具的不斷進步創造出來的。 機器始終是工具,是工藝的延伸。 我非常認同工匠精神。 沒有對前人的模仿,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創新。 正是對前人藝術積累的理解,才賦予了今天所產生的作品耐久、可欣賞的“味道”。 這種價值不是自己標明的價格,而是代表著大家的認可。 美好的事物是無窮無盡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還是一個學生。 我有責任將文化基因代代相傳,讓中華文化之樹永遠枝繁葉茂。
關鍵詞:
請選擇您閱讀本文時的感受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2wfjd54.cn